具有大位移特性的「近斷層地震」嚴重威脅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探討台灣近斷層地震特性而興建的「國研院國震中心台南實驗室」今(9)日揭牌啟用,並展示「長衝程高速度地震模擬振動台」與「雙軸向動態試驗系統」模擬建築結構遭受近斷層地震的效應。有了這些頂尖的實驗設備,將可讓防減震技術更為精進,讓災害損失程度減到最低,使民眾過的更安心。

「國研院國震中心台南實驗室」設於成功大學歸仁校區,在科技部、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家實驗研究院及成功大學共同努力下,歷經10年規劃,費時3年興建完工啟用,將與台北國震中心功能互補,也為台灣地震工程研究帶入新的里程碑。

科技部長陳良基今日特地南下主持揭牌啟用典禮,成大校長蘇慧貞、前校長黃煌煇、副校長陳東陽、國研院長王永和、國震中心主任黃世建及近百位國內外產官學研專家學者與會,共同見證此歷史時刻。

陳良基表示,善用頂尖、獨特的設備,讓防震補強的技術更精進、更到位,對世界防震減災方面有更多貢獻,使成為世界上防震技術的重要研究基地;國震中心也要將能量用來服務產業界,尤其是精密的高科技產業,將地震對產業的威脅降至最低。

蘇慧貞指出,成大會盡全力配合國震中心推動地震研究,做出對地方、對國家以及世界都是驕傲的成果,也希望國震中心台南實驗室將是一個可以對人類社會,做出屬於台灣亮點、台灣精神,具標記性成就的基地。

揭牌典禮後,國研院國震中心台南實驗室人員示範「長衝程高速地震模擬振動台」操作模式,模擬震度7級,位於軟弱層的鋼筋混凝土構架住商混合大樓,遭受近斷層地震的位移情形,縮小2分之1的三層樓鋼筋混凝土的結構物在機台上移晃80秒,喚起現場曾歷經0206大地震的驚心記憶。「雙軸向動態試驗系統」,則演示地震發生時,隔震元件高阻尼橡膠支承墊的作動過程。

國研院國震中心台南實驗室說明指出,台灣地震頻繁且斷層密佈,鄰近斷層的區域受到具有高速度脈衝及大位移特的地震波影響,就如同甩毛巾的效應,會對建築物結構造成極大損害。現今全台約有250萬棟建物、超過860萬人住在活動斷兩側10里內,過去台灣並無相關設施可以模擬近斷層地震效應。國震中心台南實驗室的「長衝程高速度地震模擬振動台」,可以模擬類似921地震的近斷層地震,造成的地表位移情形,協助專家了解結構物在遭受高速度脈衝與大位移近斷地震效應的反應,針對台灣地震特性發展本土化耐震技術。

「雙軸向動態試驗系統」則是為滿足產業界與學術界,對於隔震元件日漸增加的測試與研發需求而設置,是目前亞洲唯一、世界唯三可以進行足尺寸,隔震元件動態測試的設備,能驗證隔震元件受近斷層地震作用下的動態行為。未來產業界將可以在國內完成產品驗證,無需再送國外測試,降低國內隔震結構興建成本與工時。

由於石化廠、煉鋼廠及高科技公司,很多都設在南台灣,工業管線、儲油槽及廠房設備都需要高規格的耐震、減震以確保安全運轉;國研院國震中心台南實驗室,落腳在成大,成大將有5位專職教授配合國震中心推動地震研究,並將結合南部地區大專院校的地震工程研發能力,以進一步了解「近斷層地震」的機制與影響,共同為台灣防災科技與產業貢獻心力。

為探討台灣近斷層地震特性而興建的「國研院國震中心台南實驗室」今日揭牌啟用。   圖 : 黃博郎 /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