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親上網路火線說明「真實查核機制」,並在臉書廣發留言強調,行政院本身並不會查核、管制言論,也不會干涉第三方查核者IFCN 的運作,而是仿效Google、Facebook英文版的做法,設置「資料查證」標籤,讓爭議訊息並陳,並且可以有多次修改空間,不會封鎖訊息。

唐鳳再三強調的「無查管、無立法、無干預」,還是有很多反對的網友不買帳。網路行銷業者湛昆峰受訪表示,在看過唐鳳的說明後,他認為這並不是網路審查。

湛昆峰指出,2012年馬英九剛連任總統時,曾經被網友抓包,那個NCC想修法推的網路實名制,才真的是馬英九想學韓國的網路審查。他還介紹維基百科整理的韓國實例,反面說明為什麼唐鳳的作法並沒有涉及網路審查。他指出,如果了解YouTube、Google 為什麼拒絕韓國政府要求,就更能理解獨立性更強的國際第三方機構IFCN 的性質。

根據維基百科「韓國網路審查」的條目,在此特別擇要整理節錄以下資料,提供網友具體對照,進而了解與唐鳳「真實查核機制」的差異所在。

韓國根據國會制定的「電信事業法」,強制瀏覽量超過10萬人次的網站,用戶必須採實名制(包括身份證的填寫與驗證),政府也有權任意刪除被認定「有害」的文章、留言和資訊,以及關閉網站。

韓國監控網路的人力與組織,相當龐大。依法除了韓國廣播通信審議委員會外,還有三個下屬機構也同時對網際網路進行審查和封鎖,包括韓國廣播監管委員會、韓國媒體分級委員會和韓國網際網路安全委員會。

雖然韓國憲法規定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在網際網路使用中,韓國政府往往以「危害國家安全」和「網路誹謗」等罪名,對網友的發言進行限制、審查,甚至起訴判刑。

2002年,韓國關閉一家反對徵兵制度的網站,並以「刑事誹謗罪」起訴網站聘用的社會活動家,原因只是根據一篇批評韓國政府建設一個海軍基地的文章。

2007年,韓國大規模逮捕一批網路部落格作家,相關部落格和網站亦遭到刪除和關閉,因為這些部落格作家經常在網上發表批評政府政策、總統候選人言行的文章。

2007年韓國大選期間,韓國政府向Naver、雅虎、YouTube等網站發出通知,要求在與大選相關的頁面上,網友必須提供身分證號等個人身分資訊進行實名認證後,才可發表留言和評論。

若是外國網友進行評論,則必須以傳真的方式提供護照的影印件,經過稽核之後才能發帖。YouTube拒絕執行,因而關閉該網站韓文介面中,與韓國大選有關影片的評論功能。
韓國政府還要求Naver、雅虎等入口網站和搜尋引擎,進行敏感詞的過濾和審查:觸發敏感詞時,用戶必須提供身分證號等年齡驗證資訊之後才能繼續進行相關搜尋。若是外籍人士,則必須以傳真的方式提供護照影印件。

2009年,韓國要求Google及其下屬網站YouTube必須進行用戶的年齡認證,Google拒絕執行,旋即封鎖任何IP位址位於韓國用戶的影片上傳功能。該功能直到2012年9月才取消復原正常。

無國界記者對各國網路審查的評分,顏色愈深,表示愈嚴重,愈淺愈自由。黑色「嚴重」、綠色「普通」、黃色「輕微」。比較特別的是藍色,表示網路不普及或無資料。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