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民進黨、國民黨、時代力量三大黨團,5日再度於衛環委員會中,為《勞基法》修法合演一齣荒謬大戲。隨著立委散會、歹戲收尾、法案出了委員會,輿論依舊圍繞法案中的文字上不斷批判。但從現實論斷,就算政府如願多給勞工7天假、改採週休二日,在台灣勞動意識普遍不彰的情形下,「過勞之島」的污名就能洗刷嗎?

根據高教工會在5月公佈的研究報告,台灣自今年1月起「法定工時」由雙週84小時,下降至單週40小時,但這條法規實行半年來,實際執行情況卻不彰,勞工的每週平均工時,僅比去年減少0.38小時。

先不論這份數據的真實性,但從數字上可以發現,「法定工時」數字的下降,確實無法與實際執行狀況相提並論。因此,如何透過公權力有效介入執行面,讓實際的勞動狀況不至於與法條上出現極大落差,才是重點,否則政黨或勞團無論提出再多優惠勞工的機制,也是枉然。

消極勞檢  民眾信任盡失

因此,當我們回頭看看這場休假紛爭的始作俑者—勞動部,在7月因為林淑芬落跑拒審而讓「一例一休」掀起波瀾時,對於「加強勞檢」的實際作為,竟只有「打算」增加勞檢人力由700人增至1000人,以及「擴大勞檢強度與密度」這類空泛宣示。更枉論部分勞檢員還是約聘人力,不屬於正式編制,甚至勞檢員本身的過勞,也成為一大問題。

此外,從鴻海集團在7月被新北市勞檢處僅僅裁罰「2萬」的先例來看,顯示現行《勞基法》針對勞檢罰則的規定,對於這些財閥而言絲毫不痛不癢,但勞動部仍決議,待此次「週休二日」方案通過後,第二階段再推動相關修法。

如此消極對待「勞檢」的情況下,難怪民眾對於《勞基法》修法後所給予「增加特休」、「增加加班費」等優惠措施,徹底喪失信任。

譁眾取寵的政策辯論  

結果,不只朝野立委在委員會中,圍繞在沒有共識的休假法條,以及召委陳瑩是否遵守議事規則而大打口水戰;場外抗爭的勞團,也選擇主攻較能吸引輿論關注的「砍7天假」議題,搭配著雞蛋齊飛、勞工吊鋼絲的煽情畫面,成功吸取鄉民們的高度關注,但對於「勞檢」問題卻隻字未提。

假設「週休二日」相關法案全部依照勞團意識,走向左傾政府路線,撇開中小企業可能因此受災慘重不談,若強而有力的勞檢機制無法一步到位,在台灣勞權意識薄弱、工會組織普遍位居弱勢的情況下,《勞基法》在部分無良資方眼中,依舊形同虛設。

這時,回歸《勞基法》本身,它屬於勞動基準上的最低水平,平心而論,在蔡總統宣示加入特休制度修法後的《勞基法》,與過往相比已有所提升。而勞團與鄉民們憤慨著要求政府降低工時、還國定假日、增加特休,也可以理解。但要化解「過勞之島」的污名,與其靠著官民雙方繼續互噴口水,針對新法是否有達到實質週休二日開戰,為何不將心力用於監督勞檢是否落實之上?

這也不免令人想問,當昨天藍綠立委們在主席台前噴口水熱戰時,坐在一旁納涼,卻拿不出半紙像樣勞檢方案的「老藍男」郭部長,您真的不會心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