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加溫的美國總統大選主軸會不會環繞在「笨蛋,問題在外交」這樣的命題之上,看來答案呼之欲出。

美國經濟略有好轉、失業率也止跌回升,導致候選人著重的國內議題較與所得分配不均與薪資停滯不前有關。也因為歐巴馬卸任在即,對挑戰者而言,最容易的選戰打法就是以他為箭靶,而外交正是顯著的議題,民調也顯示外交是選民最關切的議題之一。除了國會對伊朗限武協議、解除古巴經濟制裁與「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的批准與否早已磨刀霍霍,美國的對中政策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即將前往華府進行他首次國是訪問,也成了候選人搶占版面的操作議題。

目前在共和黨初選獨占鰲頭的房地產大亨川普發揮他語不驚人死不休、貼近草根民氣的發言特色,直接要歐巴馬取消國宴,賞習近平一頓麥當勞大麥克餐就好;民調排名前三名的威斯康辛州州長渥克則舉近來美國股市大跌是中國操弄人民幣匯率結果為例,要歐巴馬有骨氣點,取消對習近平的邀訪;較有論述能力的佛羅里達州參議員盧比歐則在媒體撰文,揭示中國在貿易、國家安全、網路攻擊、打壓人權與異議份子等層面構成對美國嚴重挑戰,呼籲歐巴馬將國是訪問降格為「工作訪問」以示抗議。盧比歐也宣示若他當選美國總統將致力於保障公海與航空航行自由、確保美國經濟不受中國保護主義與網路間諜傷害,以及制衡中國對人權的壓制等。

即使是與歐巴馬同黨的候選人希拉蕊也加入「批中」的行列,強力譴責中國駭客竊取美國商業與政府資訊的行為,同時警告中國對美國亞太盟邦安全上的威脅。

其實美國政客在選舉期間批判或消費中國是最便宜又有效果的手段,台灣無須見獵心喜,因為競選是一回事,當選之後對北京的態度與實際作法又是另一回事。歷史殷鑑不遠,雷根以反共聞名,卻在任內通過「八一七公報」;柯林頓競選時指控北京是「天安門屠夫」,1998年在上海卻說出對台灣主權與國際參與不利的「三不」政策;小布希白宮多是新保守主義外交策士,但他卸任前仍甘冒大不諱出席北京奧運開幕。

但跳脫選舉語言,有志入主白宮的美國總統候選人與其團隊的確需要在對中政策上進行坦誠、完整而全面的檢視與評估,將歐巴馬任內對中政策的優勢與弱點以及中國在習近平領導所面臨的國、內外制約加以盤點,才能得出客觀的政策檢討參考。

2009年歐巴馬初上任,的確對北京懷抱過於一廂情願的態度,經過一番摸索後調整方向,提出讓其亞洲盟邦較為安心的「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與「亞太再平衡」(Re-balance to Asia)戰略。但軍費裁減是關鍵,此一亞太戰略轉型需要亞洲國家協力承擔與「崛起中國」的交往與制衡。華府對北京的期待是一方面透過經貿與外交談判將中國納入國際建制規範,另一方面藉由中產階級的壯大刺激中國民主化的開展。

此一戰略顯然面臨重重挑戰。特別是習近平上任之後對內持續壓迫異議人士、管控網路,對外挾領土主權的「核心利益說」在東海與南海製造與鄰國的緊張,軍備軍費也持續擴張,更遑論讓華府芒刺在背的網路戰和貿易糾紛。9月3日的抗日戰爭70週年閱兵更是軍力的強硬展現。因此共和黨外交策士批評歐巴馬政府對中國的交往與平衡政策失敗也不是沒有道理。中國並未在民主化上有所進步,也未善盡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如此崛起大國的國際責任。

歐巴馬當然會藉9月的「歐習會」定義並捍衛他任內對中政策的遺產(legacy),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萊斯上週的北京行已經定調歐巴馬政府對深化美中關係的立場,但她也承認雙方在網路、匯率、海洋、人權等四大領域的分歧。習近平訪美的「面子」更要顧好,不能落得與歐巴馬撕破臉的難堪處境。可以預期「歐習會」將在雙方「鬥而不破」的默契、美國總統選舉變數,以及現今不利北京的國際氛圍之下,在諸如氣候變遷與美中投資協定等較無爭議性的議題上獲致共識。其他重大歧見,就留待下任美國總統來傷腦筋了。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作者:劉世忠(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