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就等著馬英九的救災記者會,就算明知道馬英九只會四字作文空口白話,但還是不得不按捺反感全程聽完,結果果然是一片空虛!但也只能搖頭嘆氣「馬就是馬」。

每次發生重大災難,人民總是會期待領導者的發言。救災、善後、究責、預防、、、,人民希望聽到的是這些切身相關的立即處置。馬卻只是用四字箴言敷衍帶過,大部分時間都在替自己的服貿、自經政策辯護,甚至開起了「華爾街日報導讀」課,替這家媒體工商服務。

成長率、GDP、服貿、自經、、、這些不都是經濟部主管業務嗎?總統救災不急,卻操心起經濟部來了?嗯~ 張家祝剛剛辭職,而且堅辭不受慰留。這就有趣了。

--------------------------------------

關於張家祝請辭,已有各種內幕流出。閣員被立委質詢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張家祝經歷過核四、服貿、自經,長期背著各種經濟指標溜滑梯破底的壓力,這些都挺過來了,怎麼會挺不過「石化產業」這個相對簡單多了的議題攻防?

壓力的癥結可能就在「長官不挺、立委靠邊」。這次氣爆,政院不像核四、服貿那樣有既定政策立場,事實上災難事件本就不可能有不同立場,更不該有政策爭論,就單純「救災」就好了。但政院卻在災後的應對上,少提救災、趁機鬥菊。這一點對身處立院前線的政務官來說,根本是無妄之災。本來只要「嚴加檢討」一番就可以理所當然不捲入風暴圈的經濟部,在政院的鬥爭心態裡,莫名其妙地成為江揆的替身箭靶。

綠委罵不到江,只能拿張來出氣。但藍委卻也不挺張,這當然是因為氣爆事件的悲劇性,對民意敏感的藍委都知道此時最好置身事外才不會引起民意反感。偏偏學者出身的馬江對此毫無知覺,總以為透過輿論操弄,就能將災難引起的民意不滿轉化為對己有利的政爭動力。

-------------------------------------

張家祝是交通系統出身,當到次長後卻再也升不上去,最後回到學界。馬上台後,同為仁社的劉曾找過張入閣,但張選擇去公營事業,期間當過高雄中鋼的董事長。卻在選舉時因為「太過中立」被認不利高雄市長選情而拔掉職務,轉去中華航空。後來馬政府「無人可用」才又再度起用張為經濟部長,但事實上他的專才並不是經濟而是土木交通工程。

張的人脈(或者說官脈)是「仁社」,從嚴家淦、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一路到徐立德、劉兆玄、毛治國都是仁社成員,其中毛治國比張晚入社,官運卻比張亨通。這次張請辭,身在副院長位子的毛,究竟是助力還是阻力?還是怨力?

一位媒體同業寫過「幾年下來,不論是管國道、公路、機場、港口、高鐵和捷運的核心人物,都出自仁社,這恐怕就非「福國利民」能解釋了。」這樣一段話,似乎可以當作張家祝辭職事件的一個觀點:仁社內鬥,權位爭逐。

--------------------------------------

內鬥這部份,非局內人不能隨意編造猜測,不過風浪相起,總是有點脈絡可循。我覺得大方向是:藍營內財經菁英,包括作為代表性團體的仁社,對馬經濟政策的無能累積的不滿,已經到了表面化的階段。馬提不出有效的施政,卻又不接受專業建議,導致同志的出走和反對,仁社內官位派和技術良心派對立,張就成為象徵性的棋子。

馬當然沒有能力處理仁社內部問題,這些人學經資歷都不比馬差,甚至超過馬,頭腦更是清楚百倍,只是書卷包袱太重不能選舉而已。他們雖然情感上不可能放棄背叛國民黨,但對馬則只有職位上的尊重,可能連形式上的客氣都沒有了。這也是馬執政六年下來毫無建樹,連用人都無明,天怒人怨的結果。張的辭職,可說是象徵了馬的跛腳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面對這樣全身經脈盡斷,武功全失的廢人總統。台灣人民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ps.關於仁社,網路資料很多,例如這一篇:

http://blog.udn.com/charlie999/7301291

作者:二火(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