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馬英九總統沾沾自喜於這次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的訪中成果,並指稱此行至少得到外媒300篇以上的報導,但紐約時報在19日登載一篇名為「台灣的現狀還能維持多久?」的評論指出,「王張會」象徵馬英九任內兩岸關係的增強,而「隨著中國以不同的方式向台灣加大施壓力度,不可避免地會滑向中國所渴望的統一」。

這篇由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喬納森•沙利文所撰寫的文章指出,「王張會」的內容平淡無奇,雙方就建立溝通管道和其他操作性的安排達成了有限的共識,但象徵意義則是馬英九任內兩岸關係的增強,儘管多數台灣人強烈主張維持台灣事實上的獨立,但馬英九卻開啟了一個與北京建立更緊密聯繫、開展政治談判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推動這種趨勢的力量是經濟往來,但趨勢本身並非僅僅出於經濟原因。

該文指出,馬英九在2008年擔任總統後宣佈,他會接受北京的底線立場,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個明確保證迅速使得兩岸的運輸聯繫增強,對外交盟友的爭奪暫時停止,在犯罪、食品安全、旅遊和教育方面也達成了協定。而新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中國夢」樹立成了其領導班子的口號,目標是重新奪回「百年民族恥辱」中失去的尊嚴,這個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收復失去的領土,主要是台灣。

喬納森•沙利文認為,習近平如今已將中國事務打理得更加有序,已有精力處理台灣問題,而對中國態度友好的馬英九也進入總統任期的最後2年,雙方陣營中都重新產生了一種緊迫感。雖然過去20年的民調都顯示,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一直都主張以某種形式維持現狀,去年開展的最近一次民調更顯示超過8成的受訪者持這種立場,支持立即統一或未來統一的比例不足12%,但是,北京的立場是無法動搖的,北京的勢力和影響也是無法迴避的。

該文強調,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若仍由國民黨執政,台灣對中國順從迎合的政策仍會延續。相反地,如果民主進步黨獲勝,會使進程放緩,但也並不會改變兩岸關係拉近的長期趨勢,因為台灣的對外直接投資有8成流向中國,除了經濟上的互相依賴外,還包括中國在與台灣隔海相望的區域佈滿導彈、制約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活動等,現在更對數十萬台商施加影響,而且也開始瞄準台灣政治,據稱會在選戰中做出捐助、鼓動有影響力的支持者,並且投資台灣媒體。

喬納森•沙利文最後在結論指出,台灣最有力的武器是茁壯的民主制度,台灣的治理模式為台灣在國際社會贏得了道義上的支援,這對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制約,但隨著中國以不同的方式向台灣加大施壓力度,不可避免地會滑向中國所渴望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