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落幕,習近平政權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並設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及「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對此,中國民運領袖楊建利昨(27)日接受新頭殼的訪問時指出,中國如何在政治與經濟間的拉扯中求取平衡,將是習近平未來最大的難題,「我認為習近平最終會選擇市場化」,他說。

楊建利指出,習近平不願拋棄鄧小平給的資本主義基礎,這讓他不可能向左,「往毛的方向轉」。楊建利說,和胡錦濤的態度相比,身為中共元老習仲勛的次子,習近平以捍衛中共的「紅色江山」為使命,為了保衛這一片紅色江山,企圖心強烈的習近平認為,「不妨開放政治」。然而,抓慣了權力的中國,真有辦法開放政治嗎?楊建利認為,政治的「寬鬆」正是中國問題的關鍵。

因為習的路線雖然跟鄧小平相近,但「用鄧這套打壓民間恐怕也行不通」,楊建利分析,中國的情勢已經和從前不同,民主革命在中國已成了一種「顯問題」,許多學者甚至認為,「中國未來非進行政治制度的變革不可」。即便如此,楊建利認為,為了經濟發展而寬鬆政治,促使人民運動發展,卻也是目前習近平所不樂見的。

不過他也預估,三中全會後,中國會有一定的政治寬鬆,否則難以協調。但寬鬆到一個階段,又會緊縮,如此來來回回5到10年後,習近平將面臨抉擇,「他勢必得決定要當戈巴契夫還是鄧小平」,也就是要選擇全面經濟開放,或者是開放到了某個頂峰,便開始鎮壓,「我相信他最終會走向市場化」。

楊建利分析,對習近平而言,現在最大的顧慮,一個來自黨內,一個來自民間。尤其薄熙來案揭示了中共上層的分裂,各個利益集團的平衡、權力交替等問題浮上檯面;加上不可預測的民變,可能讓習的江山陷入危險之中,因此除了修補內部裂痕,習也延續胡錦濤的做法,把資源壓在維穩第一線,不讓民眾有大規模聚集運動的機會。

楊建利表示,此次三中全會中決定廢止勞動教養制度,雖值得肯定,「但除了勞教,中共還有很多方法壓制人權」,他強調,只要勞教之所以存在的政治制度沒有改變,「我們的職責就不會改變」。

提到兩岸服貿協議,楊建利則表示,自由貿易會對雙方帶來好處,「但如果一個地區自由,另一個不自由,那可能就有問題」,他說,面對一個不自由的地方如中國,自由貿易的評估便需要有更多時間讓民間學者充分參與討論,所以馬政府目前為止黑箱作業的方式,就成為很大的問題。

另外,楊建利也提醒台灣民眾,中國說要在台設立辦事處,「名稱非常重要」,辦事處名稱代表了中國和台灣是否在對等關係之下,「除非叫大使館或經濟辦事處,絕對不能叫中央駐台辦事處」。

最後,楊建利說,台灣必須珍惜公民的力量,因為這股非藍非綠的大量民間力量,是讓中國感到最棘手的,「就算馬政府今晚打電話請習近平接收台灣,他也不敢」,對中國來說,香港問題已經夠頭大,因此跟台灣之間維持現狀,才是最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