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26日在《紐約時報》專欄分析當前經濟看似泡沫化的危機。他認為主因並非美國聯準會推行寬鬆貨幣政策這個一般流行的答案,而是「金融監管的放鬆」,使得熱錢跨境流動。

克魯曼首先指出新興市場目前正面臨經濟危機,先前大量投入的資金正反轉流向外移,因而使得這些新興市場的貨幣暴跌,這些暴跌的貨幣包括印度盧比、巴西雷亞爾,同時貶值的還有印度尼西亞盾、南非蘭特和土耳其里拉等。

克魯曼不認為這種財富逆轉的現象會如1997~1998年金融風暴一樣,會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威脅。因為當時亞洲金融危機最關鍵的因素是許多危機國家中的企業都有巨額的美元債務,以至於當貨幣貶值時,債務相對大幅度地增加,讓財務困境更加雪上加霜。而這樣的問題在現今雖然存在,但沒有當時那麼嚴重。

克魯曼反而擔心新興市場為了支撐本國貨幣,在金融政策上反應過度,各國央行大幅提高利率。這將造成目前金融秩序更大的威脅。

接著,克魯曼提出一個更重大宏觀的問題:明明在50~70年代都沒有那麼容易出現泡沫,那為什麼我們之後一直會有這麼多的泡沫經濟?

他指出雖然一般流行的答案是歸咎於美國聯準會自葛林斯班到柏南克連續兩任的「寬鬆貨幣政策」,長期透過壓低利率、購買長期國債等手段造成低利率,乃至投資者將熱錢轉投報酬率更高的新興市場。

但克魯曼認為這並不是元兇,因為回顧過去,其實80~90年代利率其實很高。再者,如果貨幣流通量過大,理論上通貨膨脹應該持續走高,但是整整30年的時間哩,通貨膨脹其實低於最初的水準,但我們卻經歷了一連串的泡沫。

因此,克魯曼認為顯而易見的主因是「金融監管的放鬆」,而且這是全球各地都如此的普遍現象。這使得大多數國際資本流動的限制大幅度解除。銀行恣意放款,導致了美國上個世紀80年代的商業房地產報泡沫、2007年的次級房貸風暴。而熱錢大量跨境流動,造成了1997年開始席捲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目前這場包含希臘等歐洲豬仔國和印度、巴西等落漆金磚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危機。

最後克魯曼總結,如果金融業繼續肆無忌憚,就會一次又一次出現一個又一個泡沫危機,這是這個泡沫經濟最重要的教訓。

根據維基百科說明,克魯曼(1953年2月28日-)是美國經濟學家及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2004年麻省理工學院年度傑出校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他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代表,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克魯曼為中間偏左立場,認為要對富人課稅並封殺諸多避稅漏洞,這種立場在2008金融海嘯和民主黨上台後得到社會較多回響。克魯曼認為對跨國企業「競爭力」有幫助的事情對全人類其實沒什麼幫助,甚至是負面的。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