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經建會主委陳博志今(26)日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的觀點表示,經濟學界從來沒有證明自由經濟是最好的,他批評有些人假借經濟學口號,說自由放任最好,來強迫人民接受服貿協議,他說,那種人叫做「神棍」。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今(26)日舉辦優沙龍講座「服貿協議該這樣簽嗎?」,邀請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解惑。曾經是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重要財經智囊的陳博志批評政府假借經濟學自由開放的口號,輕易簽下服貿協議。他指出,許多中國投資是為了住在台灣、投奔自由,絕不會輕易倒閉,結果受害的都是中小企業。

陳博志指出,從服貿中獲利的幾乎是大企業和財團,中小企業和勞工則成為受害者。他說,中國進來不只是投資,還要開店。根據經濟學理論,市場上開了1千家店,就會跟著倒掉1千家,而誰也不能保證倒掉的1千家都是中國來的。他補充說,中國企業有大資本、又渴望來台投奔自由,絕對不會輕易倒閉。結果不會是有競爭、有進步,而是「有競爭、就會倒」。

陳博志認為,其他國家的人要來台灣搶服務業的生意不容易,但中國的語言、食物、風俗習慣跟我們相通,他比喻說「我們說台灣醬油百年歷史,但人家有5百年;我們強調中醫師有祖傳祕方,人家是從華陀傳下來的。」這樣的開放對中小企業的老闆和勞工傷害特別大。

他表示,馬英九說過會準備9百多億救濟金,但是,這樣的救濟不只花人民的納稅錢、還會讓這些被救濟的人失去尊嚴,「這些人為什麼需要變成這樣?」他並質疑「這還像個社會嗎?」

談到服貿對文化出版產業的衝擊,陳博志把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化,比喻為一個複雜的生態體系,有些作家透過大出版社出書,有些是靠小印刷廠,一般人甚至可以自己找小印刷廠出書;他擔心,未來中國將吃掉小印刷廠,許多小作家就無法出書,最終將失去言論自由。陳博志說,亂開放印刷業與批發零售業,就像是過去政府亂引進福壽螺一樣,結果造成生態浩劫。

陳博志同時也批評政府簽訂服貿協議的過程宛如「獨裁」,事前不讓人民知道,事後還不准人民改。他說,就算要自由開放也必須是公平競爭,然而馬政府簽的協定卻是我國開放的產業就完全開放,中國開放的產業很多仍需另外接受審查。這種不平等條約,讓他想起民初五四運動「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

陳博志最後表示,沒有人要走封閉的回頭路,卻不代表就要完全開放。他批評政府擅長用巧妙的語言誤導大家,「用一句你同意的話,去包裝其它你不同意的;用一個好處,告訴你不這樣做就是壞的。」他說,騙人的話很容易,要拆穿謊言卻困難許多,只能靠知道的人在不同場合、對不同對象不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