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頭殼newtalk 2012.08.09 文/陳忠義

大多數的收藏者,常以價錢來顯示自己的財力或物件本體的價值,但吳舜文新聞獎助基金會執行長江育誠則收藏機械老鐘,經過他的修復都奇蹟式的復活、賦予新的生命。有機會跟江育誠見面他總喜孜孜的分享他如何讓一款鐘又會滴滴答答的走動,發出報時聲音,而不是說他的鐘表市價多少。他不買鑲有鑽戒的鐘或表,「我是買機械,鐘要看到它的運作才有價值」。

走進江育誠位在台北市仁愛路的辦公室,可以聽到許多機械老鐘走動發出的滴答聲,看到許多各具特色造型的歐洲骨董鐘,甚至一些沒有鐘面的老鐘,讓人可以欣賞已規律的走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齒輪。

1953年出生於嘉義的江育誠,從小學畢業一路讀了8年的機械工程。頭5年在省立嘉義高級工業學校,之後考進台北工專3年制,以第1名優異的成績畢業。接著考進大同公司設計電腦部門,1982年考進裕隆汽車工程中心,是設計裕隆「飛羚」(Feeling)汽車團隊的首批成員。在裕隆集團歷任多項職務,他目前的頭銜是嘉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財團法人吳舜文新聞獎助基金會執行長等等。

1991年,他在台北光華商場如獲至寶的買下一座「四明鐘」,這座四面透明玻璃、可以看到機械走動的鐘,目前擺在他的辦公室,這是江育誠古董鐘的第一個收藏。買下它的時候鐘是停擺的,但當晚「我立即修復,自己加工做了一個小零件換上,從此每天都在走動,而且走得很漂亮」。算算20年多來他已收藏了4百多隻骨董鐘或表,他的心願是「開一間骨董鐘表博物館」。

江育誠收藏骨董鐘,他說,每天都要有互動。這互動包括閱讀、搜尋資訊、保養、收購。這4百多件的骨董鐘表江育誠都「動過手腳」,也因此他都能說出每座鐘(表)背後的故事,就像自己的子女般的熟稔。他有一件相當罕見、很小的鐘,才4點5公分高,這件純手工沒有量產的時鐘,有80多年的歷史;他認為可能是師傅在閒暇之餘的好玩作品,麻雀雖小,五官也都俱全,可以一清二楚看到全部的結構與傳動。

他認為收藏骨董鐘表的過程充滿許多未知與很多冒險,但由於有知識作基礎「因此這種冒險是可以控制的」,像零件的修補,不論是自製或是以其它零件取代,都是一種嘗試與冒險;更特別的是,其結果是可與大家分享。

知識與專業是江育誠收藏骨董鐘表的基礎。他平日不只收購機械鐘表,他還四處搜尋零件,零件就像人體的器官,有搭配協調的零件時鐘就有生命,由於他兼具理論與實務,「在我年輕的時候,曾幫人維修古董鐘表。」他笑著表示,「我在做環保,單獨的零件是沒有生命的」,他有許多單獨的機心或空的機殼都在等待搭配,找到適配的零件,一個新的生命就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