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農業處昨(17)日上午傳出在縣務會報中,宣布接到農委會通知,即日起暫停所有「小地主大佃農」的稻作申請案。農委會農糧署今(18)日發布新聞稿聲明,由於大佃農水稻面積快速增加,加上繳交公糧數偏高,專家學者建議,應檢討大佃農種稻同時享有公糧收購,以及租金補助雙重補助的不合理現象。其他輔導大佃農種植土地利用型的具進口替代如飼料玉米、青割玉米、牧草等作物,則並未停止

據媒體報導,去年公糧保價收購價格及補貼費用提高,造成稻米繳交公糧價格每公斤由23元升高至28元,導致更多農民投入稻作。農糧署的資料也顯示,截至5月底止,稻作大佃農共714人,種植面積7681公頃,佔全部耕作面積的81%,光是今年1至5月大佃農稻作申請即增加2000公頃,相關補助加總後所需經費破億,超乎估計,形成財政負擔。

種植水稻部分,農糧署表示,大佃農除了可辦理計畫、輔導及餘糧等公糧收購,政府也協助大佃農給予地主每期作每公頃4萬元之租地給付。今年臺灣農村經濟學會邀集產官學界,召開4場系列座談會的重要結論之一,提及「小地主大佃農」種植水稻並繳公糧,有雙重補貼現象及具鼓勵種稻誘因,因此建議政府修正。對於水稻種植面積增加,也需通盤檢討加以導正。

新竹縣政府農業處處長范國銓表示,未來會加強鼓勵大佃農種植進口替代作物,如玉米、牧草等雜糧、飼料作物。農糧署也強調,此次調整措施僅針對自7月5日起簽訂「小地主大佃農」租賃契約者中申請種植水稻之案件,待調整輔導措施後會恢復申請。另外,於7月4日前完成契約者,仍按原先規定辦理。

農糧署重申,「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企圖鼓勵大佃農擴大經營規模及降低成本,以提升競爭力,後續之輔導措施將朝向此目標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