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於2000年成立資訊處,本希望能提升決策效率並帶動議事與審議公開,然而這些多樣化的電子工程是否符合台灣社會各界的期待,達到民眾「電子化參與」的目標,卻受到許多民間團體質疑。青平台open data計畫總監張維志就形容「立法院的網站是由5、6隻怪獸所組合起來的大怪獸」,讓關心公共政策的民眾在使用上非常不友善。

7月6日新頭殼「公民看國會」節目,邀請公督盟政策部專員鄧凱元,以及青平台open data計畫總監張維志,探討立法院的資訊透明是否符合各界期待。

鄧凱元表示,為了促進立法院電子資訊的透明度,在近期舉辦的國會開放論壇中,邀請到了許多網站的使用者、設計者及研究者,針對立院網站的使用進行經驗分享,現行的立院網站,除了有資訊未公開完善的問題,媒體隨選視訊系統(IVOD)穩定度與使用性都是待觀察的,因此瞭解立院網站是否符合各界的期待,才能針對立院網站的改善進行意見整合。

張維志形容「立法院網站是由5、6隻怪獸所組合起來的大怪獸」。他表示,立院網站的資訊取得不易,組成的內容與架構個別來自不同網站,常常需要在多個頁面中做資訊搜尋,他質疑立法院最初推行網站時,並沒有預想到未來需要的功能,在需要時才將功能堆砌上去,從不同頁面有不同版權宣告就可以看出端倪。

鄧凱元也說,立法院網站使用的問卷調查顯示,有半數民眾無法從網站中找到自己所關心的提案,而找到的民眾更須花費至少10分鐘以上,「這樣的問題若不趕快解決,對於民眾而言是非常不友善」。

張維志表示,「沒有一個完好的檢索系統,不論資訊多有用,找不到就是沒用」他接手青平台open data 的計畫,其中一個工作就是為立院製作完善的檢索系統,希望藉由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概念,讓大家知道如何將立院的資訊公開出來,一方面可以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一方面有助於民眾對立院的關心,達到真正的談論政治,而非只有惡鬥、選舉。

張維志指出,今日所說的開放,指的是減少資訊取得的難度,他以美國OpenCongress.org網站的設計構想為例,民眾不需要主動追蹤,而透過手機APP就可以訂閱所關心的法案、委員的動態,並且可對關心的法案進行表態,對於促進公民參與有很大的助益。

鄧凱元舉巴西國會為例,民眾在國會的電子論壇中發表意見,而委員會將民眾的需求轉換成請願書的形式,除確保民眾的意見完整表達,更讓請願過程加倍順利,增加民眾信任感。他指出,台灣缺乏一個適當的溝通管道,讓請願案進入立法的程序中,立法院更常以「與職權不相干」為由,常常讓請願案石沉大海。鄧凱元認為「一個完善的請願系統迫切需要,它保障每一位公民的政治權力。」。

鄧凱元表示,根據聯合國世界國會的調查,有5成的國會將立委的立場公開,這樣的概念不僅可幫助民間團體對特定議題長期追蹤,也讓民眾對立委的政策表現有所依據。

張維志提出「政治光譜」的概念,認為每個委員在特定議題上都有屬於自己的立場,但資訊不對等,讓民眾無法去追蹤委員的動態,「我們所要做的,是讓委員與民眾之間的對話管道能夠更流暢」。因此期待在未來,可以藉由通訊軟體,實質達到民眾參與、監督國會的功能,讓民眾的聲音,進入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