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最近網路流傳養豬業者不當使用有害物質,以增加豬隻飼料效率及經濟價值一事,農委會今(31)日發布新聞稿澄清,目前每頭豬飼養6個半月即可上市,比起傳統須飼養1年以上時間縮短的主因為,長期以來業界不斷的進行豬隻品種改良及研發精準的飼料配方所致,並非以不當使用一些有害藥品或飼料添加物等非法手段達成。

近日網路傳言指出,國內業者使用生長激素來加速豬生長速率、使用砷制劑增加白毛豬皮膚紅潤色澤、使用本巴比妥讓豬昏睡促進生長,飼料添加過量銅讓糞便呈黑色等。對此,農委會澄清指出,國內從未核准任何動物用生長激素上市,而且使用人類用生長激素於豬隻飼養上,並不具有經濟效益。

農委會表示,國內黑毛豬拍賣價格確實較白毛豬價格高,但不會因白毛豬皮膚呈現紅潤色澤會提高拍賣價格,故無使用所謂砷制劑的誘因。

另外,本巴比妥為動物用麻醉藥品,為管制藥品需有獸醫師診斷處方才能使用,取得來源不易,使用劑量也要十分精準,才不會造成豬隻猝死,加上本巴比妥價格昂貴,不可能使用於豬場。

農委會進一步說明,銅是豬隻生長所必要之元素,目前飼料國家標準,仔豬為50ppm、小豬為60ppm、中豬及大豬為25ppm,農委會會定期抽驗飼料銅含量,並無如傳言般有高銅超量添加。

據了解,此網路謠言2008年已開始在網路上流傳,標題為「奶粉算啥子,豬肉才是最害人的!」文章用法則偏中國用語,內容透露傳言應是在中國出現三聚氫胺爭議時,由中國網友在網路上傳開,與台灣的關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