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農鄉大聯盟、台灣農村陣線等民間團體邀請國際農民團體「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成員來台交流,並在今(30)日下午召開記者會。2名成員分享連日來對台灣農業的觀察,「農民之路」東亞-東南亞區域青年部主任、來自印尼的Achmad Yakub表示,他對台灣各地農村都有完善的灌溉系統感到印象深刻,對於中科四期搶奪彰化農民用水,他認為台灣政府應重視糧食主權的問題,認真對待彰化良田所能生產出來的糧食。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林樂昕表示,「農民之路」於1993年在比利時成立,近20年來已經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國際性農民組織,包含來自70個國家、150個農民團體與超過2億人的農民成員。她說,「農民之路」主要在抵抗這幾10年來肆虐各國農村的新自由主義及不公平貿易,並發展出「捍衛糧食主權」與「小農永續耕作」的概念,持續發動跨國性的農民串聯與行動。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說,在台灣團體的安排下,Yakub與另一名來自韓國的「農民之路」東亞-東南亞區域秘書處成員金海淑(音譯,Haesook),從25日起在台灣進行一週的參訪,途中除了拜訪新竹二重埔、彰化溪州鄉等面臨政府圈地、搶水的農村,也到高雄美濃、宜蘭等地與在地農民進行交流,分享跨國農民運動的寶貴經驗。

Yakub對台灣農民堅韌的精神感到敬佩;金海淑則看到台灣農民樂在農作的一面,相對台灣農民以身為農民自豪,她說更多韓國農民體認耕作是件辛苦的事,也認為種田是對民眾的責任。

Yakub表示,台灣農村擁有世界其他國家少見的完善灌溉系統,加上非常有活力的農民,他認為台灣政府應該思考,如何利用這樣的條件提升糧食自給率,他對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0%感到訝異。他說在他老家印尼,很多農民雖然有土地,卻沒有像台灣這樣良好的灌溉系統,但台灣農民卻面臨政府財團強行徵地的困境。

金海淑認同Yakub的看法,她說韓國面臨嚴重的糧食問題,自給率比台灣還低只有26%。Haesook說,台灣有優秀的農民及完善的設施,和韓國相比,還少了跨國農企業入侵的問題,絕對有潛力提升國家的糧食主權,她不解為何台灣政府卻漠視這些優勢?

面對台灣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科學園區圈地、搶水爭議,Yakub舉中科四期占地600公頃的土地為例,一年二穫的情況下每年可生產600萬公斤的稻穀,背後更代表可以養活600戶農民。他認為,政府應該權衡到底是科學園區的產值重要,還是農業所生產出的糧食、創造出的就業機會重要,他相信這應該很容易可以做出選擇。

金海淑不客氣地說,台灣所稱的「科學園區」(Science Park),應該正名為industrial complex(工業園區),Park(公園)的用法有美化之嫌。她批評,台韓兩國政府有著同樣的「開發邏輯」,一昧相信工業開發能創造經濟成長,不惜用犧牲農業的方式來滿足工業所需;然而多年來的事實證明,這些開發不見得能創造國民所得的提升,但在地居民卻一定要承擔開發的苦果。

金海淑表示,很多國家都和台灣政府一樣,以為只要有錢什麼都買得到,所以國內可以放棄糧食的生產,再用錢去購買所需要的糧食。不過從2007年左右發生的全球糧食短缺中可以發現,即使是糧食生產大國的俄羅斯、泰國、印度等國都有可能面臨糧食不足的風險,遑論台灣、韓國這種糧食主權低的國家。

看著中科四期至今仍然閒置的廠房,金海淑語重心長地說,「這些空廠房都是用糧食換來的」,她希望台灣民眾應該要問政府,台灣如果面臨糧食危機時該怎麼解決?這樣毀良田蓋工廠的政策到底值不值得?台灣從中獲得什麼益處?又失去了什麼?

捍衛農鄉大聯盟、台灣農村陣線等民間團體邀請國際農民團體「農民之路」成員來台交流,2名「農民之路」東亞-東南亞區域分部的成員分享連日來對台灣農業的觀察。圖:楊宗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