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福島核災事故即將滿一年,前東海大學教授、環保署長、駐英代表林俊義今(7)日明確指出,日本地震與海嘯是嚴重天災,但福島核災浩劫則是科技史上,比車諾比更嚴重的人禍。

開放編輯室節目今日邀請到林俊義,從科技與人文的角度切入討論福島核災,並進一步檢視台灣核能的困境。

林俊義表示,福島核災發生後,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東京電力公司董事總經理小森仲佐以及日本經濟產業省官員都曾發言指出福島核災是人為造成。林俊義並進一步指出,若處理得當,福島核電廠的機組都不會爆炸。他舉例,東電在原子爐內氣壓升高時,為規避額外賠償撤離的民眾,也缺乏能一一通知居民的人力,因此刻意拖延打開排泄閥,當前線回報問題嚴重性的當下,高層還拒絕相信,堅持核災不可能發生。

林俊義引用學者Carl Sagan所說的「核能安全不是技術可以解決」。他指出,在1986車諾比事故後,學術界開始關注對核能安全文化的反思,從個人、組織,乃至政經文化觀察;在個人面,是自以為是;組織方面,則是傲慢拒絕相信經營的電廠會出問題;在政治文化方面,則是政黨、官商利益的共犯結構。

林俊義指出,日本的核災證明,他們並沒有這樣的核安文化。以台灣的情況,也無法產生這樣的核安文化。

林俊義引用舒馬克(E. F. Schumacher)在70年代的著作《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指出,推動核能科技的經濟政策,是不把人當人看的經濟政策。舒馬克在相關篇章中提到,任何程度的繁榮都不足以正當化核電這樣聚集大量高毒性物質,卻無人能保障安全,而會造成對人類整體文明無法衡量風險的產業,這是對生命本身的嚴重侵犯。

回顧自己過去對於反核與反獨裁的相關著作,林俊義至今仍完全相信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民主的真諦並不在於選舉、體制或機構的出現;首先人民不能全盤相信政府的價值觀,而民主也並非不可能成為獨裁國家。

林俊義強調,科技的集中就是政治權力的集中,今日他所反對的獨裁有兩種形式:最表面的便是政治獨裁、其次便是壟斷資訊、隔絕人民於切身的公共政策之外的假科技官僚。

核四是否商轉?已運作核電廠的廢料又如何處理?林俊義認為,由於高耗能產業外移,今日就算不運轉核電廠,也不續建核四,也不可能缺電。他補充,日本過去有54個核電廠,今日只剩下2個仍在運作,也未必缺電,台灣沒道理會特別缺電;至於後續的配套措施,則需要官僚繼續思考,而不是偷懶得過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