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也引發隱私權問題,在Google、蘋果等高科技公司紛紛出現洩露個人資料的問題,目前國外許多消費者更擔心大賣場及超商也已淪陷。

時代雜誌(TIME)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名父親衝進一間商店裡向賣場經理投訴,他的高中生女兒收到嬰兒用品優惠券的電子廣告郵件,有鼓勵未成年少女懷孕的嫌疑。但事實證明,在這名父親還不知道女兒懷孕的時候,商店早已掌握了目標消費對象的資訊。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許多大型零售業已開始分配每位顧客一個個人帳戶,透過信用卡購買資料、問卷、電子郵件調查、網路資訊等方式,收集年齡、婚姻狀況、到店裡的交通狀況、年薪、平常看的網站及雜誌、工作、對品牌的喜好等,甚至政治傾向等細節,都有許多市場分析公司負責整理歸檔。因此一對夫婦可能剛擁有了一個新生兒,同時就會收到許多優惠券及相關的廣告資訊。紐約時報引述一名市調目標統計學家安德魯(Andrew Pole)的言論表示,他們會透過婦女在懷孕中期偏好購買一些物品,來推估嬰兒的預產期等資料。

安德魯提出一些預測模式,可以找出孕婦消費者。賣場可以在一份宣傳廣告內,安插嬰兒用品的推銷,並讓消費者以為每個人都收到相同的廣告郵件,以避免消費者感到隱私被侵犯。賣場的目標是引誘消費者在店內買平常不會在這裡購買的商品,並培養一種習慣模式。根據報導,美國一家公司在使用這種行銷方式後,從2002年至2010年間收入從440億美元增加到670億美元。

美國許多企業雷達早已伸進家庭、學校、工作環境等地,許多消費者在無數的廣告中並不易察覺自己的資料已被記錄。台灣企業目前傾向寄送消費者曾購買過的商品類別廣告,或是透過問卷調查等方式來探尋顧客的喜好。例如網路書店會收集上次曾購買過的書種,寄發同類別的書籍資訊給顧客。

隨著科技進步,消費者獲得更多方便的同時,個人隱私也有部份被犧牲。由於顧客不會看見自己的調查數據,也不認為這種廣告方式會改變他們的行為,所以不認為有隱私相關問題。時代雜誌認為,雖然這些數據太抽象,但如果人們離婚了、在一個新網站註冊,或剛購買了哪些東西等瑣事,都能很快地被企業察覺,可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