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份《中國農民狀況發展報告》出爐,調查顯示在農村內就有41.2%的農民認為有明顯的貧富差距,但有56%的農民歸因於能力差異。報告也發現,有47.1%的農民表示貧富差距還會擴大,32.5%的農民感覺差距不合理,且有37.7%的農民認為應由政府調整貧富差距。

這份《中國農民狀況發展報告》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主辦,主要研究農民眼中的國家社會以及政治參與議題,調查範圍涵蓋了31省、270個村莊,獲取了4794戶農戶的問卷資訊。

報告指出,農民雖感受貧富差距,但心態穩定,過半農民認為能力差異是造成貧富差距的主因;41.3%的農民認為靠自身努力能縮小貧富差距。報告也發現,農民暫時沒有仇富心態。但報告亦顯示,農戶經濟條件越差,越認為貧富差距不合理。專家解讀認為,若貧富差距繼續擴大,也會影響低收入農民對社會公平的不滿程度。

其他調查結果還顯示農民在與政府官員往來、與富人互動,以及就醫時,感覺最沒有尊嚴,認為受歧視的比例分別為35.2%、34.5%與21.2%。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徐勇也指出,在研究中有73.3%的農民認為貧富差距會影響社會交往,66.2%的農民在與富人來往時會自卑。

在政治參與度方面,報告顯示,30歲以下的青年農民是政治參與度最低的階層。這個年齡層在投票、參加村民會議、提建議、監督公共事務的比例都最低。而在經濟相對落後的中國西部地區,在參加村民會議、對政策提出看法的比例都較東部與中部農民高。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鄧大才認為,農民的心態現在還算健康理性,但這種心態是暫時的,若貧富差距、損害尊嚴等問題不能得到保障,健康的心態就會生變。所以他希望中國正確引導輿論,並將客觀科學的研究成果公諸社會,以讓大家了解事實。

鄧大才也指出,隨著年輕人逐漸成為農村的主力軍,受貧富差距、城鄉落差影響,農民尊嚴可能下滑。他建議可由建設完善的制度、發展農村經濟、提高文化素質、加強資訊建設、提升農民地位五個方面入手,使農民「活得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