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Swedish Academy)今(6)日宣布,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詩人川斯楚默(Tomas Transtroemer)獲此殊榮,他是瑞典作家、詩人以及譯者,1931年4月15日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今年高齡80歲,在1990年中風,其後語言能力受到影響,但他的詩作在瑞典以及全世界都造成深遠影響。除了寫詩之外,他也曾迷上考古和自然科學,想成為一名探險家。1956年,他獲得斯德哥爾摩大學心理學學位,並於1960年成為心理學家。

當瑞典皇家學院公布這項消息時,現場立即響起一片掌聲,因為得獎者就是瑞典人。有媒體質疑,瑞典頒獎單位頒獎給瑞典人,是否引起爭議?該學院表示,應該不會,因為諾貝爾委員會是專業評選,而且距離上一次瑞典人獲得諾貝爾獎,已經是40年以前的事。

由於他的詩往往是圍繞著自己的經歷,以單一、看似平淡的形象,打開人們心理的見解和形而上學的詮釋。該學院說明他得獎的理由是:「透過川斯楚默濃縮、半透明的影像,他給了我們通往真實的新通道。」

川斯楚默的父親是知名記者,但父母離異後,他很少見到父親;他母親是一名教師。他在23歲出道成為詩人,其瑞典文學在文壇占有顯著地位;他同時也是英語世界中,堪稱最知名的現代斯堪的那維亞詩人,他的作品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包括荷蘭,芬蘭,匈牙利和英國。

文學獎是諾貝爾獎的6個獎項之一,頒發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第1個文學獎是於1901年頒發給法國詩人和散文家普魯多姆(Ren-Franois-Armand Prudhomme),肯定他的詩歌作品為高尚理想主義和完美藝術的代表,且罕有地結合心靈與智慧。

去年得獎人為秘魯作家尤薩(Jorge Mario Pedro VargasLlosa),獲獎原因在於他的作品擅長描繪權力結構,同時令人對其中的反抗、起義和失敗內容,留下強烈印象。

由於諾貝爾的遺囑要求,文學獎的得主應該是要寫出「具理想主義傾向作品」的作家。但何謂「具理想主義傾向」?這個問題已經討論了逾百年之久,迄今仍無定論。由於之前有位華文女作家的得獎呼聲甚高,瑞典文學院今天特別指出,文學獎的頒發並沒有地區和語言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