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學教科書要被改寫了,以往科學界認為造礁珊瑚只有所謂的「硬珊瑚」,然而中央研究院海洋生物學者鄭修明博士與其國際研究團隊卻發現,「指形軟珊瑚」(Sinularia)具有膠結其體內的游離骨針,並將之形成堅固「骨針岩」礁石的能力。這項創新發現,將改寫教科書內容,而且讓人們必須重新思考,所謂「造礁珊瑚」的定義與本質。

鄭修明博士研究團隊歷經20年的長期研究,發現墾丁海域裡有20多種的「指形軟珊瑚」,會在群體下膠結骨針形成「骨針岩」,研究團隊並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指形軟珊瑚的骨針發育和細胞切片,證實是骨針是在群體底部的組織中膠結成岩。

研究團隊更發現,這些軟珊瑚如同樹木的年輪般,呈現不同密度的規律堆積;並估計骨針岩每年可增加厚度約0.3至0.6公分。

研究論文也在2011年6月時,將這個重大的創新發現,刊登在國際珊瑚礁生物學重要期刊「珊瑚礁」(Coral Reefs)上。同時,專門介紹珊瑚礁生態的科普網站「珊瑚科學」(coralscience.org)執行長提姆‧魏格(Tim Wijgerde),也特別邀請研究團隊撰文介紹此項成果。

研究團隊包含國際知名珊瑚礁生態與軟珊瑚分類權威、以色列台拉維夫大學教授班納雅胡,他曾經多次來台灣潛水調查珊瑚礁生態,此次應鄭修明博士之邀,不辭千里從以色列來台,赴東沙海洋國家公園潛水調查,成為第1位在東沙潛水的國際學者。

鄭修明表示,在過去的文獻中,已有發現生軟珊瑚礁在沖繩與紅海海域出現的紀錄,而此次在恆春半島海域所發現的軟珊瑚骨針岩連續生成帶,特殊之處是一個從現生珊瑚群體到隆起珊瑚礁的完整骨針岩系統,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研究團隊並進一步推論,在一些較混濁的海域中,軟珊瑚會比石山湖更能適應環境,因而得以茂盛存活,群聚成礁。

中研院說明,指形軟珊瑚屬(Sinularia)歸於刺絲胞動物門的軟珊瑚目(Alcyonacea)軟珊瑚科(Alcyoniidae)。這一科的軟珊瑚群體均為肉質團塊狀,因此又被稱為「肉質珊瑚」。全世界的指形軟珊瑚超過120種,台灣海域也有30種以上。現在已知有20餘種具有膠結骨針成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