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刻正在華府訪問。早在華府預備迎賓之際,美國外交界巨擘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就在1月2日呼籲中美兩國元首簽署聯合宣言,作為兩國在21世紀的指導綱領。上週六,份量相當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也建議兩國要設立一套機制。然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日本所主任葛林(Michael J. Green)卻在《國家利益》期刊(the National Interest)指出,胡錦濤此行很難和歐巴馬簽署聯合公報。

首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背景是兩國合作對抗蘇聯,因此是雙贏模式。布里辛斯基和季辛吉認為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幫助兩國處理共同面對的全球挑戰。歐巴馬政府剛上任的第一年也是這麼期待;然而,哥本哈根會議讓美國政府認清中國的立場。朝鮮的核武擴散問題等本可強化北京與華府聯繫的區域事件,卻在中國袒護朝鮮之下讓兩國更加分歧。

其次,胡錦濤即將在明年交棒,他和即將繼任的習近平沒有當年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威望,反而受到來自解放軍的壓力。美國國防部長蓋茨(Robert Gates)最近就很訝異地發現,解放軍刻意在他到訪之際試飛殲-20隱形戰鬥機,竟使胡錦濤頗感意外。習近平的領導力如何尚未可知;然而中國軍政結構限制了中國領導者在聯合公報中所能承諾的內容,以及簽署聯合公報後的執行力道。

第三,歐巴馬政府本身對聯合公報也抱持著越來越謹慎的態度。事實上,歐巴馬總統早在2009年首度前往北京拜訪胡錦濤時就曾經發表過聯合聲明,期待能使兩國關係像季辛吉與布里辛斯基所建議的那樣正面。在那個聲明中,雙方說要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結果中國不斷擴張其「核心利益」清單,把整個南海都劃進去。去年,兩國關係惡化。2009年的聯合聲明也許不是導致中國耀武揚威的原因,但也沒能防止中國這樣做。許多分析家指出,那次的聯合聲明傳遞了無益的信號。一言以蔽之,對聯合公報的內容如果沒有共識支撐,反而會造成一些風險。

最後,以中國政治制度的現況,想要用聯合公報來將中美兩極體系制度化,可能會落空。美國戰略家過去40年來與北京交往的策略是建立在中國會漸進改革的假設上。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曾經造成了人類史上最可觀的社會變遷和財富創造,也使得美國人可以直接獲利。然而,中國的政治改革停滯不前,北京的人權紀錄不進反退。這讓美國人民很難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