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精神障礙人數越來越多,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金林指出,民眾只期待精障者服藥,卻不知道藥物治療只是基礎,「精神社區服務」才能幫助精障者康復。她呼籲五都候選人提出精神社區服務政策,精障者的議題與下水道整治一樣重要。

衛生署在96年推出的「精神病社區關懷照顧計畫」,由專職社工到病人家中主動訪視,配合台北市社會局推出的生活重建和家庭支持,讓社工、職能治療師與心理師可以一起合作,到宅服務走不出家門的精障者,但由於衛生署人手不足,提議將關懷訪視與自殺防治訪視結合。

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社工師劉曉玉指出,如精神疾病等慢性病訪視與自殺防治結合的結果在於,社工永遠都只能花最多心力在第一線有生命危機的患者身上,政府不應該想以廉價的方式,作困難的精神社區服務,關懷訪視的服務員額不應該減少,兩項都需要專業的人才去服務。

金林也表示,不管是總統、行政院長、五都候選人都忽視精神病患者越來越多的事實,任意把服務合併,對精神患者與自殺防治都沒有任何好處。

心生活協會指出,精障者人數越來越多,精障者已經超過全體身心障礙者的10分之1,而精障者多數是青壯年,非常需要從「工作」來啟發就醫與復健的動機,社區需要專業人才,提供精障者就近就能得到的服務。

由於精神患者需要進到社區維持一般社交活動,服藥與就醫的狀況才會比較穩定,所以非營利組織才會不顧營利所得,提供庇護工房讓患者能有復健,及維持一般工作成就感的機會,但是社會上陸續出現批評庇護工房聘用身心障礙者薪資過低,營業虧損的聲音。

劉曉玉認為,庇護工房本來用意就在提供身心障礙者一個復建的基地,它是一份工作復建,並不是一般工作,在工作上的成就感能讓病患在不管是定時就醫或穩定服藥上,維持他們自主管理身體疾病的能力。她認為社會給予非營利組織的期待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