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這個詞,可能讓不少人勾起複雜的心情與畫面,過去只有漸凍人和癌症患者,現在非癌疾病末期患者也能有安寧療護,而「生命記事本」的誕生,更能讓生命的最後一刻有自主性,婦女成長委員會黃利利表示,填寫值得回憶的人、事、物在「生命記事本」讓親人知道,是自助也是助兒女。

黃利利回想母親是美麗且慈祥的女性,但在洗腎過程的最後一年半卻飽受疾病折磨,黃利利感概,其實媽媽的痛苦,更是子女的煎熬與痛;然而,經過眾人努力,「8大非癌疾症末期安寧療護」去年9月已納入健保,這意謂著慢性肝病、急慢性腎衰竭、肺部疾病、慢性氣道阻塞、心臟衰竭、大腦變質、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失智洗腎等末期患者,都能住安寧病房且擁有健保給付。

婦女成長委員會從去年開始,就以讀書會的方式延伸探討、並學習如何能更智慧地面對晚年,同時能活得獨立與凜然;而每週一次的聚會就讓「生命記事本」誕生了。

黃利利表示,若「生命記事本」能早點出現,可能許多長者就可少受不必要的苦,而且當家中長者生病倒下時,通常照顧的人都是女性,但決定最後要不要急救的人幾乎是男性,現在透過「生命記事本」,可以自己決定讓生命更圓滿的選擇。

黃利利說,「生命記事本」讓每個人都有「完整的交代」,像是想對某人說這輩子都不敢說的話、重要物品的放置地點及處理方式、債權與債務的記載、當不能自理生活時的處理、對臨終醫療的選擇及喪葬事宜的安排等,「在活著的時候,盡好自己的份際,走到人生終點的時候,在自由意志之下,選擇瀟灑、無怨無憾的走,是自助也是助兒女。」

另外,婦女成長委員會從2008年起宣導推廣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DNR)」,黃利利指出,簽署DNR意願書,絕不代表簽署者有了傷病時不被救治,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規定,「需由2位醫師診斷為末期病人,病程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才可依病人意願不施行心肺復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