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鶯部落來說,台灣的土地不是商品,但台北的土地從1973年開始,就大幅增漲300倍,三鶯部落自救會顧問江一豪指出,當時是國際間發生石油危機,但是當資金想要保值的時候,土地就成了台灣資本保值的最好方式,「在台灣,因為住宅政策失敗,土地脫離了使用的需要」。

江一豪在新頭殼新聞網站的「幸福加油站--都市改革派」節目提出2個名詞,即「正式住宅」和「非正式住宅」,前者指生產到消費,是透過市場機制運作下完成的,在營建的過程可以得到融資,換句話說,可以去銀行申請房貸,後者就是人家口中無法成為商品的住宅或是違建,例如:三鶯部落,江一豪強調,「台灣政府是沒有所謂的住宅政策,導致有一堆人自力救濟找地方安置自己。」

不過,當部落尋求自力救濟時,政府卻對部落進行了8次拆遷,江一豪表示,政府以為房子拆了,人就不在了,問題也跟著不見了,就算後來國家提供國宅居住的配套措施,也是有條件的,像是有2年的居住期限等,最讓他們困擾的是,部落的族人都以營建工人或農民等職業為主,這些人幾乎都有大機具的設備,然而,這些設備放不進國宅內,突顯國宅空間的不足,種種的問題,三鶯部落用自身的經驗,來等待台灣能對住宅或土地有進一步的思考。

江一豪透露,他們的訴求是「土地不是商品」,土地是人民和環境永續發展的憑藉,而部落的族人所擁有社會資源很少,所以他們只能直接和社會對話,或用自我犠牲的方式,來換取一些說話的機會,江一豪認為,都市的面貌不該只有高樓,也不該只有付得起住宅商品的人能使用,他們都為這都市付出努力過,但他們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得到的卻是最少,甚至連安家之所都沒有,他們還是希望大家能持續關注三鶯部落的安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