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許久的農村再生條例,國民黨立院黨團想要在這次臨時會,進行三讀闖關,台灣農村陣線今(13)日召集來自中南部的農民、學生團體、專家學者們,希望立院不要強渡關山,民間團體批評,運用高達1500億的金額進行「農村再生」,卻是用在景觀工程開發,根本是「假再生真綁樁」。

民間團體批評,「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內容,顯示政府只要建設、不要農業,其中草案的第三章「土地活化」,更標示了農地政策只有炒作,沒有永續。而農民實際想要的是產業結構的改善,才能確實解決農村「生計」的問題。

不過,在此之前,國民黨曾表示,將刪除有炒地皮質疑的第三章「土地活化專章」,但是否將條文打散移植在第3條第3款、第7條第2款及第15、16、17等條文中,但納入「培根計畫」、「綠建築」等補助項目,借屍還魂,台灣農村陣線聯盟表示,令人質疑。

由於目前台灣糧食的自給率,只有30.6%,民間團體也擔憂,不久的將來,台灣還得面臨糧食危機,立院應實際傾聽農民需求,而非粗暴立法。

根據目前藍營版本,農再基金的使用項目,幾乎就只剩農村景觀建設等,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質疑,政府去年「擴大內需」36億經費就已投入景觀設施改善,如果「農再條例」沒有突破性的做法,又何必急著在臨時會倉促通過?

與會的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曾旭正也質疑,1500億用在水泥工程、景觀設施,卻不是用在農民身上,建議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應該從長計議,不該倉促利用臨時會偷渡。

民進黨宣布退出臨時會,藍營趁機在臨時會力拚通過《農村再生條例》,根據條文內容,經費使用偏重在農村景觀建設、汙水處理、自行車道等工程,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筆錢缺乏公正透明的管理機制,一旦完成立法,錢用到哪裡去?農民、民間團體幾乎無從置喙。

民間團體表示,台灣農村目前面臨的困境,是產業、產值和人口不斷萎縮,只有建立合理的產銷模式、促進青年回鄉,才有「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