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替開發中國家服務的跨國性智庫南方國際研究中心(Souther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最新一期通訊,針對全球金融與經濟危機進行討論,其中最受矚目者,是該中心首席經濟專家Yilmaz Akyüz的一篇研究摘要。他指出在全球經濟復甦遙遙無期之際,中國等高度倚賴出口的開發中國家,難以持續過去的榮景,中國本身不但難以提供其他國家出路,反而會對這些國家造成傷害。

Akyüz指出,全球經濟危機帶出來的一個關鍵議題是,東亞的開發中國家的成長,是依賴其對美歐市場的出口。中國不但是位於這個區域的核心,也是最大的出口國。沒有注意到出口對東亞成長的重要性者,往往會誤以為這個區域會持續不斷成長,更甚者還會誤以為東亞可以保住世界經濟免於衰退。事實上,亞洲的出口從2008年第三季就已經大幅衰退,將成長率拉下來。中國先前之所以能夠繼續成長,是拜其財政和金融政策所賜。其他東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等,都已經出現負成長。

亞洲的出口與成長大幅滑落,帶出來的問題是: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和正在形成的經濟體,可不可以在世界經濟從危機中復甦時,回到過去那種以出口導向而帶動的快速且穩定的成長?

早在全球性危機爆發前,就已經有人懷疑中國製商品在先進國家市場的成長到底能不能持續。當世人普遍認為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將不會像2002到2007年那樣繁榮時,就更加添了論者對於中國成長是否能持續的疑慮。要想讓回復過去的榮景,整個世界都必須徹底改變,但這是做不到的。如此一來,東亞想要改採擴大內需的新模式來渡過難關,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Akyüz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先進國家,中國的進口量相當的低。約有百分之六十的進口是直接或間接地被使用在出口商品上,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供國內消費,還有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進口是為了投資。因此,中國的經濟很明顯是出口導向,而不是倚靠國內消費。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收入成長的三分之一仰仗出口。如果出口成長少了百分之十,中國的GDP成長至少會減少百分之二以上。

中國想要維繫百分之十的外銷成長,有賴於國外市場持續有大量的需求。然而,在全球主要先進國家都面臨成長遲緩和高失業的問題時,中國外銷想要成長,就非常困難。中國如果減少出口量,則其經濟成長不會超過百分之七,若遭遇經濟困難獲資產貶值,成長率還會更低。這時,如果在中國過度投資,將會遭遇到問題。

中國的私人消費佔GDP的比例,已經從1990年代末期的百分之五十五,降低到這兩年的百分之三十六。中國每失去百分之十的外銷,就必須增加百分之五的國內消費,否則無法維持成長。然而這也不是容易的事。

Akyüz勸告其他東亞國家,不要想倚賴中國,而必須去思想自己的成長策略。這些國家的經濟仰賴出口的程度,並不下於中國。雖然中國已經成為這些國家外銷的最主要的市場之一,但中國從這些國家得到的進口,主要都是要用在其本身出口到美國和歐盟的商品上。因此,歐美市場的疲軟,不僅會直接傷害到這些出口國,也會因為減少接受中國出口的商品,而間接地傷害到這些提供中國原料和半成品的出口國。

中國的出口產業比國內消費產業更密集,中國一旦被迫從出口導向改變為國內消費導向,勢必會急遽地減少從其他東亞國家的進口。換句話說,中國對其他東亞國家而言,不是替代歐美的理想市場。就算中國能夠提高國內消費到一定程度,以維繫百分之十的成長率,也無法替代美國市場。畢竟,中國的GDP才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而已,中國家戶在GDP中所佔的比例更比不上美國,他們把大筆金錢都儲蓄起來,消費量則根本無法與美國人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