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環境變遷,洪水土石流頻傳,為突破現有技術限制,國立中央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國內第一套可地面使用雷達拍照系統,可長時間、定點進行環境監測,且輕便低耗能,未來可望廣泛應用於國土環境監測。

目前,台灣地區應用於環境監測的技術,主要還是依靠衛星與飛機光學空拍,而國立中央大學近日成功開發出國內第一套可於地面使用的「合成孔徑雷達」拍照技術,可長時間、定點監測環境變化,未來也將應用於自然災害發生後的勘災調查。

儘管衛星空拍影像可以對大範圍進行監控,但仍受限於衛星的週期性。計畫主持人陳錕山解釋,衛星從拍攝點上空經過之後,必須等到下一個週期才能拍攝到同一地點的照片,而這次研發成果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夠彌補衛星空拍的時間空隙,而且透過自動操作設計,還可以做定點或長期監控,隨時可將影像資料傳輸至監控中心,彌補衛星監控週期性的不足。陳錕山稱,這項優勢對於環境監控技術,可以說是一項重大突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技術的最重大突破,是低耗能且輕便,可以大幅降低成本,適合量產並技術轉移至官方或業界,從事國土環境監測用途。

雷達影像資料運用於環境監測已有多年歷史,而我國目前所需的雷達影像資料,仍須購自國際商用衛星,或委託國外的飛機來台進行雷達空拍。然而,陳錕山教授指出,這些資料及技術由外國掌握,且費用昂貴,加上外國人有時也不願意販售影像資料給台灣等缺點,使得利用這些影像資訊時在災害防救、環境保護等效果受到相當大的限制。

中央大學研究團隊這次是接受經濟部專案補助,在計畫主持人陳錕山教授領導下,並與交大、台北科大、中科院、華雷科技等產學研單位通力合作,成功開發出國內第一套可於地面使用的「合成孔徑雷達」系統。研究團隊指出,這次能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完成國內第一套雷達監測系統,除了歸因於陳錕山教授所領導的專業團隊外,另功臣是跨業界挖角鞠志遠博士專職從事本計畫軟硬體系統整合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