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的第一波早收清單24日公佈後引起社會極大爭議,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張國城分析,兩岸協調結果將牽動亞洲區域加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且從談判節奏與內容來看,中國掌有極大主導權,對未來亞洲局勢而言中國可說是大獲全勝。

台灣早收清單包括石化、機械、紡織、運輸等產品合計539項,以去年中國自台灣進口金額預估獲利138億美元,預定在2年3期降為零關稅,其中立即降稅項目達108項;中國早收清單包括石化、機械、運輸等產品,共有267個品項,以去年台灣自中國進口金額,預計中方獲利28億美元。

他分析中國在這次兩岸談判上至少有3項好處,第1是因中國在談判節奏與內容時程掌有主導權,談判框架有助於中國在未來與台灣談判和平協議;第2是測試台灣政治水溫,他觀察雖然民進黨在國會佔有4分之1席次,不過歷來不管是公投或遊行皆無法撼動執政黨的決策,這顯示的可能是民進黨對重大議題影響力的削弱。

再者,張國城談到中國大幅度的讓利,雖然短期內台商可能在全球佈局享有領先利益,但他直言以國際經貿長遠角度來看,最晚10年內雙方會達到零關稅,讓利金額遲早會「還回去」,不過兩岸快速的談判節奏,卻打亂了亞洲區域自由貿易合作的腳步,讓中國享有更多籌碼與他國談判。

張國城憂心指出,一旦兩岸順利在7月初簽署經濟協議且立即表態降關稅,萬一協議卡在立院審查不通過,名列早收清單裡的企業可能抗議無法立即享有好處,而造成國內輿論壓力,中方則眼看台灣因中方製造的戲碼產生混亂。

張國城說,中方未因ECFA簽署而改善中國對台軍事布局,卻因主導了兩岸談判,讓這次的談判框架成為未來中國與台灣簽訂和平協議的籌碼,台灣的國安壓力因為兩岸經濟的逐漸整合,有可能成為未來政治整合的重要一棋。

既然兩岸經濟合作勢不可擋,張國城建議一般公民要「趨吉避凶」,避開台灣的弱勢產業投入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