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在3月25日以半版新聞報導型態呈現黨政軍投資媒體的置入行銷廣告,連受訪傳播學者也被唬過去,令學者大嘆被消費、不受尊重。中時總編王美玉坦言,因為是廣告,編輯部看不到內容。她強調,這與編輯部無關。

中國時報3月25日以「黨政軍投資媒體鬆綁 台灣躍華文數位龍頭關鍵」為題,在A7下方刊登半版置入行銷廣告,由於該則廣告是以兩篇採訪報導,加一則新聞分析處理,外人容易誤以為是一般新聞報導。

在這篇半版的廣告稿中,除了採訪產業界人士外,其中也不乏傳播學者包括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陳清河、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教授胡元輝,版面所呈現的論點傾向開放立場。

未料,見報後,胡元輝27日在台灣新聞記協年會中沈痛指出,負責採訪他的記者,當時並未表明是為置入行銷所做的報導,同時還曾向胡元輝允諾:「一定可以公正的報導。」只是當報紙刊登出來,讓他錯愕的是,受訪內容竟是刊登在置入行銷廣告中。

而且胡元輝曾提及,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開放投資;但「事實上政府不需要透過投資,也可以達到協助產業發展的效果,為什麼一定要投資?」這番質疑,並沒有在報導中完整地呈現出來,只提到「政府在妥善監督機制下,投資非政治性傳播產業。。。」似乎是應了該篇廣告的主軸──對黨政軍投資媒體傾向「開放」的立場。

為此,胡元輝痛斥,記者沒有事先告知,讓他有被消費的感覺。不僅中時,近來其他媒體也出現類似議題置入行銷廣告,背後是有否計畫性的製造輿論,影響相關修法?讓胡元輝深感到憂心。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陳清河昨(29)日也在本刊記者詢問後,才得知25日刊出的採訪其實是一則置入行銷廣告,他坦言,「聽了覺得很在意,感覺不被尊重。」陳清河說,當時他覺得這是一個公共議題,他很願意提出他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甚至花了20幾分鐘跟記者說明。但他還是覺得記者若能事先講清楚比較好。

根據王美玉解釋,若是新聞版面,在版面旁邊會加註「責任編輯」的名字,但這半版的報導並沒有註明,顯然就是廣告。不過,她說,在編輯枱上只是預留空間給廣告部門落版,看不到其中內容。她強調,這與編輯部無關。而中時廣告部則表示,這則廣告是由公關公司安排,請款也是向公關公司請款。並不了解廣告主是誰。(http://newtal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