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臊魚煮鹹菜、盧黍米苔目這些菜餚對張詠捷來說,都是澎湖在適合的季節裡出產的佳餚。今(12)日《食物戀》的作者張詠捷應「美麗新視界」的邀請,來到節目上分享她熟知的澎湖島嶼裡,人與環境互相依存的關係。

「美麗新視界」是新頭殼新聞網站全新推出的「幸福加油站」單元節目。《食物戀》作者張詠捷擅長以相機捕捉環境與人的影像。因為小時候特別喜愛待在母親的灶腳,她說青年時期在台灣工作時,分外想念童年時期澎湖的氣息;幾經思考過後,張詠捷毅然又回到故鄉澎湖做文史工作。

剛回到澎湖時,張詠捷說,她被走到哪裡都有的建設、海岸遍布消波塊與垃圾的情形震懾住;住屋以前都以咾咕石建造,現在卻以水泥做基底,並塗滿彩繪的色彩。張詠捷說碰到這種情形,她只能不斷地拍照為澎湖做紀錄,也因為紀錄了很多澎湖的垃圾污染,自嘲自己為垃圾攝影家。

澎湖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但是澎湖人卻不珍惜。以澎湖有名的鹿角珊瑚為例,張詠捷說珊瑚礁只有在日照充足、潮汐活絡的海域才能生存,珊瑚礁並提供了大量魚類的棲所。人類從海洋汲取需要的能量,卻還她數以千計的垃圾,讓她忍不住批評,澎湖這麼多討海人,卻不惜海。

對張詠捷來說,她不認為澎湖是個文化荒漠也並不貧窮。張詠捷說,澎湖的特色玄武岩、鮮美的海產、和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生存智慧等,都展現了澎湖處在一個季風盛行下的海島文化。以七美的雙心石滬為例,先民知曉當地潮汐活絡的海域,並運用智慧以石塊圍住該海域,讓不知情的魚兒一入了石滬,就因海水退潮,被圍困在石滬裡。

張詠捷對澎湖深切的感情也表現在她對澎湖食物的眷戀上。拿「臭臊成煮鹹菜」這道菜餚來說,張詠捷形容這是臭臊成(產區在澎湖西嶼)與鹹菜完美的搭配,也只有在適宜的季節裡,菜甜、魚肥才能組合出這一道鮮甜的佳餚。

《食物戀》不只是一本食譜書,每道菜餚的背後都隱藏了一個個張詠捷與澎湖割捨不了的記憶。食材豈只僅於食材,張詠捷帶我們嗅聞到澎湖的海風,也觸摸到孕育這些石材的泥土與潮水。(http://newtal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