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楊索 | 關於記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楊索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新聞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楊索觀點》我的語文教育

    新聞 楊索觀點》我的語文教育

    2015.05.06 | 10:00

    黃錦樹、高嘉謙老師為教學所編《散文類》(麥田)甫出版,其中收入拙作一篇,黃老師在序文提到我是「這些作者中極少數真正來自社會底層、較接近素人者。」這句話基本上沒錯。 我所受體制內教育只有九年,國中畢業離開學校後,我就失去了在校園學習的機會。或許因為失學,每當回想國中三年所受的國文教育,情景仍歷歷分明。 我記得國一的國文老師謝霏霏講解李清照的詞〈如夢令〉,她細膩地逐句解說,讓我們明白「綠肥紅瘦」所深藏的情思,謝老師的表情、吟詠的抑揚語調,讓我牢牢記住了這闕詞。她後來又補充教了好幾首詩詞,因為她,開啟了我對古典詩詞的熱愛。 國二時,遇到另一位薛春芳老師,她是當時的文藝女青年,介紹我們讀新詩,她曾送我一本剛出版的《葉珊散文集》(大林文庫版),並在扉頁題上「送給一位文學的鑑賞者」,這句話給了我非常深的衝擊與期許,或許在翻開書的那一刻,我就走往一生的方向了。 國三時,我的運氣很差,班導師教國文,教學十分嚴厲,要求我們背誦字詞解釋,考試須一字不差。我恍恍惚惚,常被她中午叫去訓話,後來開始畏懼上學。逃學沒地方去,只有在小鎮的私人圖書館,反覆讀一本《唐詩三百首》,還有宋詞與幾本章回小說。 似通非通、囫圇吞棗背唐詩時,心中總想起嬌小的謝老師,而因為處於求知慾、記憶力最強的年齡,一本唐詩撫慰了我的徬徨少年時。讀久了,對詩詞之中的情感性、音樂性以及擇字推敲的精鍊美學,詩詞背後的歷史、文化、地理像一個卷軸,在我眼前舖展開來。 對我而言,浸淫在文學世界,所重唯有文學價值,而非地域。在我的想法中,用國度疆界劃分作家、文學,就像是不同大小、色澤、材質的盒子,重點是打開盒子後,其中貨色(作品)的純度能不能經得起嚐,讓人像中毒癮一發不可收拾,作品且能經受時代潮流考驗。 我也記得唯一學過的《詩經》開篇〈關雎〉,謝老師解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詩歌中男子既深情纏綿又收斂平和的情感表達,並引用孔子在《論語.八佾》對〈關雎〉的評價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那種善感的年齡,我懵懵懂懂地接收了一種情感的合宜溫度。 六年前讀齊邦媛老師的《巨流河》,第八章〈開拓與改革的七O年代〉,她非常詳細寫了任職編譯館時,帶領改革國中國文教科書教材,我才知自己是受益於新教材的國中生。而她提到與大力參與的柯慶明教授初識時,是她在中興大學外文系任職,一位老師氣沖沖告狀說,上課二十分鐘了,學生卻一個也沒來。她跟著去了解,發現學生全跑去聽二十多歲的柯慶明講《詩經》,他從《詩經》講到現代文學的欣賞,讓大學生聽到忘我。 齊邦媛教授是台灣文學界的一塊碑石,她在〈尋求台灣文學的定位〉這章破題說:「台灣文學是甚麼?它一直是個有爭論的名字。爭者論者全出於政治目標,有時喧鬧,有時噤聲,全靠當時局勢。他們當時不知道,文學和玫瑰一樣,它的本質不因名字而改變。台灣文學是自然的『發生』(happening),不因名字而改變它的存在。」 關於高中國文肥瘦比的問題,似乎龐雜而專業,我未深研,所知有限。但是我一直深感困惑,國語文教育能否擺脫向中國傾斜或台灣本位的二元思考,而以文學價值為選擇標準? 我自身的經驗是,雖然僅受稀薄的古典語文教育,在我有限的養成中,還是有極深的烙痕,基本上我是肯定的。今日我們閱讀當代作家的文學作品,誰沒有在字裡行間讀出古典薰陶呢。以美國與英國文字同源,美國作家要如何與英國文學傳統的養分來個「田無溝、水無流」?又如瑞士有德、法、義大利三語區,只有瑞士各地方言,沒有「瑞士語」,族群之間仍有高度的國家認同,這也是一例。 我天真的質疑,為什麼國文教材一定要由少數人掌握制定權,在那麼開放的網路知識社會中,為何這個領域仍如禁臠被政治意識形態所綁架?如果國文還原為語文科,無須承載國族意識,可不可以有一個大規模的盲測試驗,由應屆高中畢業生、大專生去試讀未署名的文學讀本,其中有不限時代、地域、形式的各國文學作品,讓他們挑選出值得給學弟妹學習的教材。或者現今更有創意的自學團體,是由現屆的學生自行挑選學習教材。 我公開支持台獨,去年太陽花學運還與圈內人共同發起台灣出版自由陣線,內心自然堅持台灣主體性。但關於國文教材的議題,我想不是屈從任一方的角力,或是政治正確掛帥。對此議題,我仍持續思索中。
  • 楊索觀點》我是爆料作家

    新聞 楊索觀點》我是爆料作家

    2015.04.24 | 11:57

    去年太陽花運動開始,我因為關心運動與服貿議題就日日在臉書發文,或許見按讚如雨點直落,領了臉友恩賞的虛榮感令我更積極勤寫,一時間我似乎成了一個臉書評論家,對國內外重大事件都要插嘴一番,或臧否人物,或將採訪見聞夾議夾敘為內幕。我在臉書為服貿草案涉及出版事打筆戰;我揭發一樁女詩人抄襲,擴大成連環爆的筆戰;我寫過九把刀、阿基師、龍應台、陳為廷等。我並不後悔我寫過這些文章,不過我也承擔了書寫的代價。 現在我幾乎停筆了,因為臉書讓我很困惑。我曾經也很享受做一個臉書的小確幸,時不時放一張自我感覺良好的個人照,寫一些讓人垂涎的生活亮點。並且因為記者出身,又是寫手,彷彿天下事我都知道,提起筆甚麼事都頭頭是道。按讚與迴響熱烈確實讓我忘了自己是誰。 國內一家大報衝即時新聞點閱率,主編曾來函詢問我可否將個人臉書掛在該報網站,我雖未同意,但遇主編或我主動覺得有可讀性的貼文,不時會以即時新聞刊出。我因為寫得勤快,筆鋒辛辣尖銳,重口味的風格引起其他媒體留意。接著,我終於吃到苦頭了。 不是所有的媒體都那麼文明與尊重作者,舉例說,在龍應台辭職時,我寫一篇一千兩百多字的貼文談她的行事風格與爭議性。結果自由時報記者摘了三句夾在新聞稿,把我包裝得像接受過採訪,卻講出毫無重點的話,這種完全去脈絡化的擷取,猶如摘活體器官。我看到報導後向總編輯抗議,這位總編居然說他也沒辦法約束。 還有更離譜的事,去年首波餿水油事件發生時,我曾寫了一篇標題為「我吃了半桶餿水油」的貼文,後來由於向當事人求證,同樣是黑心油,廠牌差一字,我就刪文。不久,我根據曾在維力工作多年的友人透露二十餘年前「維力清香油原料是進口工業油」寫了小短文,那是在頂新黑心油爆發的一兩個月前。結果壹週刊記者發即時新聞:「日前自爆吃了半桶餿水油的作家楊索又爆料維力清香油用料是工業油。」我當時不知維力清香油的品牌已賣給頂新集團,誤寫為維力公司,讓我被網友罵翻。這裡要提出的是,我是寫個人臉書,不是用記者身分查證報導,存在出錯可能性,然而壹週刊的記者既未訪問我,也不查證就刊了。小貼文成了重量級媒體的熱門話題,我險些翻船。 往後又有我寫旺中集團蔡衍明贈送高階主管金錶後索回,之後又再強贈的故事。自由時報依然又寫「作家楊索爆料...」。我好端端坐在家裡寫臉書,可是卻儼然成了報上的八婆,並且無處可抗議。因為新聞界習以為常抄臉書當新聞,全文照登算尊重,胡亂裁切屬正常,記者從臉書抓新聞,順帶還醜化臉書作者。 感謝賞我封號的記者們。當我旁觀他們筆下轉述的那個爆料作家的見聞,我見到一張自大又無知的嘴臉,我幾乎想揪著「作家」罵:「看你幹的好事啊!你可真敢寫啊!」紙媒記者如何自我要求是他們的事,於我,我學習到,在那麼短暫的時間憑藉那麼稀薄的訊息就要導出結論,這是何等大膽莽撞,博一時快意卻為識者譏。我想學習做一個嚴肅的人,一字一句都須真實無誤,通徹事件本末方可評斷。如果事件的論述條件不完全,不輕易下定論。我既不想被便宜行事消費,並且在這喧囂多事的島嶼想明辨是非何其艱難,我也就漸漸靜觀不語,甘於做一個「無臉之徒」了。 作者:楊索(作家、媒體人)
  • 楊索觀點》金光閃閃太陽花

    新聞 楊索觀點》金光閃閃太陽花

    2015.03.18 | 17:48

    人很習於用時間刻下生命的記號,318如此鮮明壯麗,323如此不義受創、330如此磅礡動人、410的告別手勢使人充滿期待。還有其間的許多小日子。參與過這場運動的人有自己的記憶詮釋,於我個人,318是一種召喚、啟迪、清洗。 318之前,我擁抱著小確幸生活,不想再去凝神思考台灣政治與社會的難解叢結,許多朋友與我一樣被大局的晦暗絕望所籠罩,雖憂心台灣政經前途卻懷憂喪志。 有一群年輕人,其中一個叫陳為廷的,似乎特別盲動,幾乎任何抗爭事件中都有他,318之夜,他與許多年輕人闖入國會議場,然後風起雲湧撼動了社會。以後我們知道他的故事,他背著幾近無法被寬恕的過往衝向運動最前線,承擔了許多自認正義之士、道德人士迴避的改革之責。不須標舉,但也不必全盤抹煞他,即使知道陳為廷不能被眾多人原諒,我仍然要深深感謝他,他與身旁的戰友領頭引燃社會改革。 318有一可貴處是再次激發出台灣人各族群階層的熱情,並起而行動關心台灣的未來。一場運動並不僅於學運明星或訴諸學生的純潔性,包括陳為廷、劉喬安,還有默默在現場出力的許多街友,甚至有看守現場安全的黑幫人士。更多的是無名群眾,人人帶著自己的故事,甚而有生命的不堪與創傷,來到運動現場,提供一己之力發揮功能。戰地廚房旁,每夜來義剪的美髮師、每夜來烤免費民主香腸的黃先生。公投盟的阿公阿嬤、自學團體的大人小孩,形成運動後盾的教授群、公民團體。 我的腦袋裡裝有318的全景,包括我去過的國會議場、立院正門、青島東路、濟南路、林森南路8巷、行政院廣場。許多難忘的晨昏、許多識與不識的人,懷抱各種不等的對政治運動的理解與願景,在此相濡以沫、相互打氣。 那段時間,我易感易染的本質屢屢波盪,在他人眼中或許並不穩重成熟,但我內心的波濤洶湧是來自我獲得救贖,我封閉自得、冷漠旁觀的心被打動打開了,當我一再重返現場吸收地氣,如太陽花受陽光照耀一般,我感受自我生命受到洗滌。我看到現場許多人與我一樣,看到了台灣新的可能性與希望。 太陽花波瀾壯闊的運動,表面上並沒有獲得實質收益,反挫與反動的力量甚而更強固。但是,從去年大選到各個政治團體成立,許多具批判力、反省力的論述與行動的實踐,318影響性的深遠,於我是即使認知其不可為,但可為處希望渺小,卻永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甚廣。 每位參與者如人飲水,各有318物語,對我是刻骨銘心的,因為這場運動想呼召同行友人到街頭短講,相互串聯而觸發台灣出版自由陣線成立。因為當時對運動退場備感失落,看到現場數量豐沛的捐贈物資而為文呼籲回饋街友,因此在共鳴下成立無家可歸者聯盟,期盼長期關注街友議題。 退場之際,太陽花運動決策小組參與初萌的無家盟開會,最後透過街友實務服務的芒草心將大量物資轉送全省各處的街友團體,這是太陽花運動的影響所致。 此時此刻回顧318,深受感動的還有許多紀錄者、參與者寫出了一本本精采的書,《街頭守門人》(衛城出版)、《那時我在》(無限出版)、《這不是太陽花學運》(允晨出版)、《暴民畫報》(健行文化)、《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時報出版)、《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太陽花運動,我來,我看見》(有鹿出版)、《太陽花之後》(聯經出版)、《野生的太陽花》(玉山社)等。我所知還將有更多的論述與觀察書籍正在寫作中。例如台大教授張小虹對占領中的椅子山等以原創性、藝術性內涵為文的評論。 太陽花運動從群眾到核心參與成員、團體來自四方,運動規模的強度張力與發展產生的壓力,涉及面向頗多,包括議場核心領導權、運動方向、切割行政院一役、退場時機等等,有許多運動內傷與分裂存在,其中引發的衝突也是運動的必然現象。以旁觀者角度,泯除宿怨相挺為國或許太高調,然而今日百花齊放回應了出關播種的初衷,看向共同的方向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318太陽花還要盛開,金光閃閃瑞氣千條,因為台灣前途將更險峻,時間幾乎來不及了。台灣這列車要駛往何處去,我曾為之因憂心徬徨,而陷入不再作為、自我閹割的狀態,我甚至自動避開做運動的人,因為不想攬事上身。 但318精神鼓舞了我這顆芥子,重新讓我意識到蝴蝶效應的力量。我願,我能,那時我在。因此我的人生有了這美麗的烙印,我會撫觸這個印記,提醒我回到那個固守青島東路大門口的318之夜,在反覆衝撞的疲憊後見到天光,拿到那朵太陽花的時刻。以花之名,以花為記,為這島嶼的你我繼續燃燒奮鬥,永永遠遠。 作者:楊索(作家、媒體人)
  • 楊索觀點》陳為廷若真認錯,應該退選!

    新聞 楊索觀點》陳為廷若真認錯,應該退選!

    2014.12.24 | 13:21

    為什麼你們對社運明星這麼寬容,對於沒有權力(劉喬安),一路被壓著打,一路想要提出事實的人這樣嚴苛,這是甚麼社會? 以上是一列模仿的套句。 陳為廷受訪時主動說出兩次性騷擾女性的案件,根據他的公開道歉聲明,他是基於不想讓選民有受騙的感覺,而在正式登記參選前,受訪時「覺得是適當的時間,所以順著採訪的事把它講出來。」他並說誠信是政治人物的基本原則。 我不想討論太多層面,或寫一篇「吳育昇、九把刀、阿基師作為一個病體」之類的文章。 在今年六月間,曾任媒體主管的馮姓友人曾對我說過陳為廷襲胸進法院的事,我心想,他未來的政治對手或KMT有可能拿這件事來打他。顯然知道此事的人不僅陳為廷核心友人,外圍也很多人知曉。 關於陳為廷所言,現在是時候,順勢認錯之語,我的個人觀點是,陳為廷的自曝時機充滿政治算計,斧痕太深,而勇於認錯、接受社會批判的成分不明。試問,如果不是為了選舉的目的,天下有這種妨害性自主行為人向大眾告白的事嗎? 同時,重點在,今天如果是選戰對手掀出此事攻擊他,他同樣要為過錯付出代價,但若因此連帶讓兩位受性騷擾的女性被人肉搜索、報導,形成二度傷害,那責任在對手,不算在陳為廷帳上。 陳為廷沒有那麼天真,他的競選團隊也不會沒有盤算過這番自我揭露的政治風險,而陳為廷要做政治前途的第一場豪賭。以他如此嫻熟媒體操作(這也是基本常識),預知兩位女性可能面臨的風暴,以及被重新喚醒的創傷經驗,但他卻拉著無辜的受害者跳入漩渦,將兩人當作押注籌碼。 以台灣女性涉及性議題所承受的待遇與壓力,陳為廷無疑二度侵犯受害者,傷害程度遠超過第一次,這是一種欠缺真誠反省的剝削行為。陳為廷如果真的有認錯美德,應該宣布停止參選準備,好好沉潛自省。 陳為廷對社運的努力與社會貢獻是事實,不必因而抹煞。不過事情一碼歸一碼,如他所言,他做錯了,不必為他辯護。台灣卻偏偏有一堆圍事者,其中也包括有影響力的人,急著從各種角度為他辯護,而不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場或更深的層面看待此事。例如,林飛帆就是雙重標準,郭董倒冰桶後,指名林志玲,林飛帆用低俗等字眼痛罵。此事,他則再三肯定陳為廷的勇氣。 簡言之,政治立場不能高於是非。公開認錯是勇氣,但若是基於政治目的,就不是誠實磊落。光環耀眼的社運英雄非禮觸法,同路人紛紛添薪送暖,這令受害的當事人情何以堪。 五年前,立委吳育昇去薇閣幽會,這還屬於男女「雙方合意」的行為,馮光遠就緊咬到現在,甚至,大眾把吳育昇列入割闌尾名單,除了吳育昇的能力作為爭議,許多心證也與誹聞形象有關。此時我倒滿想看馮光遠怎麼評論這件事。 另外,陳為廷還欠民進黨一個道歉,在民進黨挺他參選前,他就應該要誠實告白,做為選情評估。 作者:楊索(作家、媒體人)
  • 楊索觀點》族繁不及備載

    新聞 楊索觀點》族繁不及備載

    2014.12.19 | 14:27

    如果用蓋高樓比喻建構市府團隊,那高南中的陳菊、賴清德、林佳龍是採預鑄工法,迅速接合,早日入厝。柯P蓋摩天樓是搭竹材鷹架,一群人合力抬水泥、挑磚塊,危危顫顫往上攀,爬的人兩腳發軟,看的人也心驚膽跳。現在幫忙抬的,五個墜樓了。 一切要怎麼說呢。柯P採遴選或加網路票選局長鬧得沸沸揚揚,至今已有詹順貴、鴻鴻、馮賢賢、胡永芬、謝東寧五人宣佈辭去市政顧問,此舉使抗議有了壯烈色彩,頗有此後田無溝、水無流,互不相涉的壯別意味。 但,我實在無法產生這樣的意象與悲劇效果。從我個人經驗說好了。 半年多前,柯P起跑時,有幾路人馬來邀請我去參加開會,我沒興趣而拒絕了。投票前兩星期,有朋友請我擔任柯P的文化市政顧問。過程其實很好笑,她傳了一份顧問角色的說明; 「建構市政專業顧問團隊的核心概念,是基於市政業務的無縫接軌 ,集結市政顧問團的眾人意志與智慧 ,共同成就一座偉大的城市 。 市政顧問的任務: 1.提供市長 、各局處長的政策諮詢 。 2.依專長分組 ,定期與市長、各局處長開會。 3.參加市政府的相關委員會 。 4.顧問個人所提市政書面建議 ,市長會親閱再轉發各局處親閱回覆 」 朋友說,她已經同意擔任了,只要你也同意,給她聯絡方式(電話/電郵/FB)及資歷職稱頭銜等資料 ,柯辦就會有人來確認。這樣的邀請,我後來又被問過。 選前柯P曾首次公佈市政顧問團,當時是120台灣碩彥,他公開說還有600個顧問沒公布。投票當天,還有朋友(目前辭去顧問)熱情代柯辦邀我。因為很熟,我就說,不必了,柯P有720個顧問,不缺我一個。我沒有比別人清高惜名,而是我很清楚自己的戰鬥位置。 柯P在選前三天,公佈448位顧問,他並說選後要揭曉另外有藍營背景的181位顧問名單。後來他也宣布宋楚瑜是他的首席市政顧問。柯P的龐大市政顧問團人材濟濟,並非濫竽充數。我相信其中很多人是對藍綠失望,有深切熱烈的改革期待,充滿對「白色執政」具有「純粹、純潔、純真」的想像,因而有了人生的處女表態。他們來自文化、社運、各行各業,多是深具專業、理想性、正義感及潔癖的人。 並不是族繁不及備載,損傷幾個沒關係(或許柯辦成員樂見有人離席),但我認為,那麼多大尊小尊有影響力的人,因各種形式願意潦下去,普遍應該基於想改變政治生態、生活空間,多少存有為個人的理想性投射而戰。某種程度,柯P是魅影,可是因為站在第一線被看見的顧問的光環與投入的心力,也感染了普羅大眾,成為集體願力,這樣的付出是真實存在,也具有代價。是為自己的信念而戰,不是為柯P這個人。 柯P對一級首長有法律賦予的絕對任免權,是八十餘萬選民交給了他這項權力,未來承擔用人成敗責任是他,不是任務完成即解散的遴選委員會。他想跳脫分贓政治酬庸的格局,實驗開放政府的概念,柯P錯在既然採遴選,就應推算遴選全局,要玩就玩真的,不是玩半套或搞得像詐騙集團。他如今自食惡果,公共食堂還未開張,一堆自家人來翻桌了。這群戮力動員背書的市政顧問產生質疑、失望,被辜負的痛心,這是可理解的感受。 市政顧問根本是虛名,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要玩硬政治,也只有認清權力遊戲的本質性,政治是眾人之事,拉鋸過程須要溝通、協調,甚至妥協及許多不堪。廓清政治運作文化非一朝一夕。 但,柯P團隊確實要認清,顧問是空椅子,這群幫忙打過天下的人文化人、社運人的戰力可非浪得虛名,他們將會是柯團隊的一大挑戰。水足以載舟,也可覆舟,從正面看,那麼多關心公共事務的戰將盯著柯P做事,是大家的福氣。 馮賢賢女士日昨寫一則臉書很有趣,她向柯辦提出辭去市政顧問的要求,對方回答說,對不起ㄟ,怎麼辭的SOP作業系統還沒建立,無法立刻受理。這個例子凸顯柯P的經典風格。八十餘萬選民,選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政治人物,是市民共業,但誰知不能修成正果? 選舉過後,柯P就是全體市民監督的對象,如果你相信票票等值,那不管是否為顧問都有監督之責。柯P(柯團隊)受到的期望有多深,未來的壓力就會有多大,一起用力摜壓他吧!這是掌權者所應得的。不過,請至少讓柯P捲起袖子開始做事,他一天都還沒執政,當選才二十天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