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林務局與觀樹教育基金會,攜手在雲林縣口湖鄉小村落「成龍村」,舉辦「2010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打造全台首例的濕地生態營造,他們在地層下沉和積水許久的農地(濕地)上,佇立由海內外環境藝術家就地取材完成的5件作品。這件企圖展現濕地活化,來改變養殖方法、防止地層下陷,並期待生態與產業和諧共生的計畫,首度將口湖推向國際舞台,讓人感動,也令人期待。

「成龍村」,原來叫做「牛尿港庄」,其實,我以前也一直納悶,鄉人口中的「牛尿港」,為什麼官方名稱會叫做「成龍」,有些人甚至還以為是不是與武打港星成龍有關? 從「牛尿港庄」、「成龍村」,到現在成為知名的「成龍溼地」,卻也代表著這個地方的滄桑與無奈。
                                                   成龍溼地上的祖先墳墓 (呂東熹攝影)
 
成為溼地之前的「成龍村」,其實與西南沿海其他地區一樣,都是易淹水之地,早就水災不斷。尤其1986年8月22日,凌晨來襲的「韋恩颱風」,引起海水倒灌,造成蚵寮村27村名在外傘頂洲罹難,另有兩人失蹤,一人找不到屍體,當時口湖地區計有11個村落浸水,無尾墩﹙湖口村﹚、台仔挖(台子村)、蚶仔寮及梧南村的西端,積水達十天以上,這起風災事件,我剛退伍出社會工作的第一年發生,當時還因此返鄉哀悼。
 
「牛尿港」,位於口湖鄉北港溪支流--牛挑灣溪畔,口湖地區自清雍正12年(1734年)成立「尖山堡」,至日治以來,一直隸屬於尖山堡,在北港溪淤淺之後,「牛尿港」因為溪運之便,而成為當時重要的聚落
 
光緒13年台灣建省,並新設雲林縣,這時候的笨港,雖乃為雲林縣重要的出入要道,但北港溪的舟輯之利,早已不在,只能依賴下湖港的竹筏航線。因為這時期的北港溪溪水不大,水位的季節變化卻很大,竹筏航線仍能深入了竹山鎮(林埔),可將竹山丘陵的林產物木材、竹筍、樟腦運至北港集散,從上游而下,出下湖口港,轉赴安平交洋行,由中國運輸而來的貨物,則上溯至笨港販售,下湖口因此成為北港重要外港。
 
各船隻竹筏,下航多用槳、上行則用篙或拉繩(系追)繫而上,當北港溪幾乎完全淤淺之後,則改用牛車做為轉運的工具,沿海一帶的村莊,許多人都靠著牛車到港邊搬運貨物為生。但北港溪支流牛挑灣溪,因為上游非源自高山,而是北港東北邊平原地帶,淤積不嚴重,因此水流平緩,即使現在,漲潮之時,竹筏仍可上溯至水林、元長一帶。所以自清治期間,牛挑灣溪沿岸相關聚落也因此發展起來,《雲林縣採訪冊》記錄當時尖山堡的人口,計有3839戶、12009丁口。其中,人口超過200丁口的村莊,不少都是位於牛挑灣溪岸,或者是接近海口地區,如:牛挑灣庄、頂宜梧莊、廈宜梧莊、牛尿港庄、過港庄等都是。牛尿港庄又因近下湖口港,取地利之便,所以人口一度曾達1500人。
 
為什麼會取名為「牛尿港」,有兩種說法:有謂從前居民在一日農忙後,便將牛隻牽至牛挑灣溪內浸泡溪水,一方面可防止牛隻被蚊蟲叮咬,也可以消去牛隻體內的暑氣,所以當在日落西下之時,大批牛隻群集於此,「牛尿港」因此而得名;另一種說法,這裡也是北港溪貨物集散地,很多運到閩江的牛隻,都在這裡運上船出港,或是貨物自下湖港上岸後,由牛車運送至牛尿港,再上溯北港衛星鄉鎮。
 
從「牛尿港庄」變成「成龍村」,民間的說法是,這裡在日治末期,因為下湖港廢除特別輸出入港之後,本來靠著港運營生的村民,由於地方貧瘠,難以謀生,為了讓地方子弟能出人頭地,因此取「成龍」、「成鳳」之名改成「成龍村」。不過,根據地方耆宿的說法,清末民初有中國閩南勘輿家,曾抵達牛尿港,他在夕陽西沉之際,忽然看見七道光芒,並發覺周圍有七座小崙丘,分佈成龍的形狀,這就是地方保留至今,依然完好所謂的「七星崙」。  

這個排列成「龍」形的「七星崙」,使這輪廓狹長的村莊更添加幾分「龍」的精神,再加上原先的鄉名「牛尿港」在稱呼上頗為不雅,戰後,行政區重劃之時,鄉賢田九先生曾召集村民,希望更名為「成龍村」,直到1948年當時的村長李濫先生,趁著政局尚不穩定,向鄉公所爭取,正式改名為「成龍村」。
 
只是渴望子弟成龍、成鳳的成龍村民,以及鄰近村庄青年男女,也只能離鄉背景、外出謀生,留在本地的村民,則仍靠「海」維生,並以養殖魚業作為主業,卻因此難逃地層下陷的命運。
 
1986年「韋恩颱風」的大水難,不僅造成蚵寮村民罹難,農田積水不退,1996年的9月28日的賀伯颱風,再度造成本地嚴重水患,淹水過後,農地已難耕作,連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要件都不適用,政府無法給予補助,將近一百公頃農田,以及先民的墳墓和土地公廟,長期浸泡在海水裡,形成了現在的「成龍濕地」原貌。其實與「成龍濕地」隔著牛挑灣溪,南岸無尾墩庄(湖口村),位於中央廣播電台發射站對面,也在同時形成另一個「湖口溼地」,都是海水倒灌所形成。
 
林務局自2005年起,在「成龍濕地」規劃的10年期「雲林縣口湖鄉濕地生態園區經營管理示範計畫」,希望被海水淹沒的農地,能變身為具有生物多樣性的「濕地」,同時展開了生態復育工作,引進民間力量推廣環境教育,目前濕地的風貌稍許改變,「成龍濕地」似乎已成為一個適合賞鳥的生態園區。
 
根據統計,目前「成龍濕地」的鳥類已達到 86 種,對照更南邊,嘉義縣東石鄉的「鰲鼓濕地」,1000 多公頃,約有200種鳥類,而100公頃的「成龍濕地」,卻有86 種,顯示鳥類多元性相當豐富。只是,這一大片農田變成的「成龍濕地」,也是一個貧瘠土地人民的悲涼印記。

                                                       北港溪支流--牛挑灣溪(呂東熹攝影)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