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主辦2026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國台辦隨即強調台灣「只能以中國台北名義與會」。這句看似例行的表述,實際上再次揭露中共以政治凌駕經濟的慣性,也暴露其壟斷國際話語、主導全球秩序的野心。

APEC是以經濟合作為核心、以「經濟體」為單位的多邊平台,宗旨在於促進不同體制間的平等交流。然而中共卻將此合作機制化為政治戰場,從否決台灣領袖出席、矮化名稱,到干預代表層級,步步以「一中原則」為框架,意圖在國際場合強化對台主權敘事。這不只是打壓台灣,更是對多邊合作精神的侵蝕。

北京藉主辦權重申政治立場,迫使其他會員國在禮儀與措辭上配合,使經濟論壇淪為地緣政治延伸。它追求的並非亞太繁榮,而是以主場優勢輸出「中國中心」秩序觀,藉經濟框架擴張政治影響,推進其由區域主導走向全球重塑的戰略。

相較之下,台灣自1991年加入APEC以來,始終是積極且具貢獻的成員。無論在數位經濟、半導體供應鏈、能源轉型或女性創業等議題,皆展現高度專業與合作精神。我方的科技與制度能量早已是多國發展的重要夥伴。中共卻持續打壓台灣參與權,削弱整體體系的多元與創新,使APEC價值被政治意識形態吞噬。

北京對台執念反映的並非主權焦慮,而是對民主制度的恐懼。它害怕台灣的成功讓世界看見另一種華人社會的可能,也擔心自由價值削弱其專制正當性。於是,中共不僅壓縮台灣空間,更企圖藉此擴張對國際秩序的掌控。

中共宣稱推動「亞太命運共同體」,卻排斥台灣的正當參與。筆者認為,真正的合作建立在尊重與平等,而非壓制與排他。當北京試圖獨佔舞台,它所失去的將是亞太各國的信任與合作意願。

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基礎,不在他人允許,而在自身實力與價值。我們以民主制度、開放經濟與科技創新貢獻全球,早已是亞太合作不可或缺的一環。面對中共的壓制與扭曲,台灣更應以穩定與自信回應,證明自由社會同樣能創造繁榮與秩序。這場較量,不是名號之爭,而是價值之爭;真正能贏得世界尊敬的,是那個堅定走自己道路的國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