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少子化,台灣已停辦/停招的大學如下: 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南榮科技大學、台灣觀光學院、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蘭陽技術學院、台灣首府大學、中州科技大學、和春技術學院、大同技術學院等;20247月底,大同技術學院、東方設計大學、環球科大、明道大學等四所私校同時停辦,創下台灣高等教育歷史紀錄。

 

根據教育部預測,未來可能還有多達四十所私立大專院校面臨轉型或退場的危機。 現今少子化對台灣高等教育造成了重大衝擊,導致一系列大學面臨招生不足、註冊率下降,甚至被迫停辦或轉型的問題,這波「大學退場潮」預計還將持續多年。而台灣的生育率是全世界倒數幾名,直接導致每年的大一新生人數持續探底。預計在2028學年(117學年),大一新生人數可能僅剩約15.7萬至17萬人,遠低於過去的榮景。也由於國立、公立大學有政府穩定的經費支持,但私立大學高度依賴學雜費收入,在生源減少的情況下,財務壓力最為沉重,是退場潮的主要受災戶。

 

台灣的大學退場學校過多,不只影響到教育,同時也負面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因大學停辦不僅影響學生受教權,也造成教職員失業議題,甚至連帶影響學校周邊的商圈經濟。

 

但只要用心,危機就是轉機。

 

觀察趨勢,台灣留學生來源國,越南年增逾萬人、馬來西亞下滑8%現象;2025年來台灣的國際移工人數已超過85.8萬人,近百萬人口,國際產業移工主要在製造業、營造業;社福移工則主要從事看護工作。而桃園市是移工人數最多的縣市。在台灣國際移工以印尼籍最多,其次是越南、菲律賓和泰國籍。

 

國際移工近一百萬的人口,不只國際移工本身,可以在台灣這個國家留學,國際移工也會讓其子女來台灣留學。

 

人性化對待不只救他人也是救自己,台灣人不把國際勞動力工具化物化,替國際移工設身處地,發力人性化培力(Empower),使之成台灣多元文化國家國力的新生力軍,反而獲得多贏,同時緩解嚴重少子化連鎖危機也提高台灣民主文明國家的國際聲譽,但台灣的大學教授、科學家也要自強不息,成為國際學術各領域專業世界冠軍,用教育實力增加國際學生來源。讓印尼、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來台灣這個國家做國際移工,接下來可留在台灣留學,獲得國際專業競爭力。賴政府和資本家老闆以人類進步文明的角度,去主動培力多元文化國際移工,揚棄用完就丟棄,反正用錢買的落後觀念和錯誤行為,反而是台灣增強教育國力最大的契機!

 

  而科學力排名進入世界前十名,台灣這個國家有機會獲得「全球高等教育話語權」, 讓大量歐美先進國家學生、東南亞等國家學生、國際移工和其子女願意來台灣留學。

 

  已經不容易,現在2025「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最新發布-終身榜,台灣世界排名維持19,世界年度榜台灣排名第23。這些台灣的大學教授、科學家,一直花時間和心力和這些議題相處。你以為他們是天天第一個到,其實他們根本沒離開過科學研究中心。但仍有上不了檯面,狹隘無知烏合之眾者,無法負責,還要干擾說其佔位。而賴政府有效鼓勵建立,台灣的大學教授「以大學為家,日以繼夜的勤奮用功文化」根基。讓台灣科學力進入世界前十名,台灣這個國家可獲得「全球高等教育話語權」。

 

  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博士教授們長時間待在研究室進行研究,以實驗室為家,確實是獲得諾貝爾獎榮譽的常見途徑之一,是成功科學研究生涯的典型寫照。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發現通常需要多年的投入、無數次的實驗和深入的思考。長時間待在實驗室反映了科學家們對研究工作的極度熱情和不懈追求。

 

  而許多諾貝爾獎得主都強調好奇心是推動他們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動力。他們渴望拓展人類對自然和宇宙的認知,這種內在驅動力促使他們投入大量時間在研究上。再從重大科學發現到最終獲得諾貝爾獎,平均可能需要等待超過三十年的時間。這段漫長的時間裡,科學家們需要持續在研究領域孤獨的深耕,並等待他們的發現被學術界充分驗證和認可。

 

  諾貝爾獎旨在表彰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傑出發現或發明。這類開創性的工作往往需要高度的專注,排除干擾,深入探索特定的科學問題,而研究室正是提供這種專注環境的最佳場所。而最終獲獎的關鍵在於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原創性、重要性,並對人類知識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長時間的工作是為了實現這些突破性的成果,而非工作本身就是目的。

 

  許多博士教授透過長時間在研究室進行研究,以實驗室為家,最終獲得諾貝爾獎榮譽。例如,大隅良典教授在大學研究室進行細胞自噬研究,並於201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山中伸彌教授則在實驗室研發iPS細胞,並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高錕教授長時間鑽研光纖技術,並在2009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賴政府以人性化政策有效鼓勵,如同總資本約為 3.37 兆至 3.5 兆美元Google,變成全球頂尖科技企業,在於Google提供許多人性化資源,讓工程師喜歡待在Google公司;同理,台灣的大學教授「以大學為家,日以繼夜的勤奮用功文化」根基。讓台灣科學力進入世界科學力前十名,台灣這個國家可獲得「全球高等教育話語權」,同時化解少子化導致台灣的大學過度退場的教育和經濟危機。

文.張天泰(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