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引發熱議的「免術換證」議題,主張個人可依心理性別認同,無須接受外科手術,即可申請更改身分證上的性別欄位。

        這項構想被部分人士視為性別平權的進步象徵,但在尊重多元的同時,社會安全與性別空間的界線,也值得被一併討論。

        我理解並支持社會應該尊重多元取向,也相信每個人都有追求自我認同的權利。然而,制度設計若忽略現實層面的風險,恐怕會帶來更大的社會問題。
        以「免術換證」為例,假設一位生理男性認同為女性,依法更改身分後,便能進入女廁或女性專屬空間。這樣的情況對許多女性而言,難免造成心理壓力與不安。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們無法保證是否會有不法之徒藉此制度漏洞從事偷拍等違法行為,甚至以「我是女性」為由逃避法律責任。

        我之所以特別在意這個議題,是因為在我就讀高中三年級時,校內曾發生多起男生闖入女廁偷拍的事件。當時整個學校人心惶惶,女生上廁所幾乎都得結伴同行,還要請同學在外面守著。有一次,我自己去上廁所,看到一名男生坐在轉角處打手遊,心裡已經開始緊張。結果隔壁間突然傳出關門聲,我嚇得匆匆穿好衣服想趕緊離開。直到聽見有換衛生用品的聲音,我才稍微放下心。然而當我走出廁所時,那個男生已經不見了。這段經驗至今仍讓我感到不安,之後我只要在外上廁所,都會習慣性地四處檢查是否安全。

        這並非誇大恐懼,而是現實中可能發生的風險。社會安全不該建立在「假設所有人都會善用制度」的前提上。即使只有極少數人濫用,也足以讓弱勢者承受巨大的不安與傷害。

        事實上,不僅是女性,若在男廁中突然出現女性,也可能讓男性感到尷尬或緊張,甚至影響身心反應。這些都是政策討論者與決策者應該認真考慮的層面。

        性別認同的尊重與保障固然重要,但社會安全感同樣不能被忽視。希望政府與社會在持續討論「免術換證」議題時,能更審慎評估制度若付諸實行後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兼顧不同群體的權益與感受,而不是為了追求國際認同就草率推進。
        真正的進步,不該建立在部分人的不安之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