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後,數份民調顯示,長期被視為「青年絕緣體」的國民黨,在20至29歲的支持度一舉攀升,更創下十年來的新高。這顯示國民黨自太陽花以來,長達十年的青年困境有所突破。那個曾在太陽花學運後,被年輕世代徹底拋棄的百年老店,是如何從世代斷層的懸崖邊,一步步走回正確的道路?是曇花一現的政治奇蹟,還是轉變的開端?

我們將時光倒回2014。太陽花的浪潮,衝擊了執政當局,更幾乎沖垮了國民黨與整個青年世代的連結。彼時,「覺醒青年」一詞崛起,國民黨在他們眼中,是守舊、保守、甚至是與威權歷史遺緒糾纏不清的象徵。世代性的信任崩塌,直接體現在選票上,國民黨於2016年總統大選僅獲31%的得票率,立法院席次萎縮至三十餘席,淪為徹底的少數黨。多份民調更顯示,在20至24歲的群體,國民黨的支持度一度趨近於零。這根本就是日薄西山,是一個毫無未來可言的政黨,被一整個世代徹底離棄,彷彿整個黨只剩下中老年支持者,在世代的浪潮中顯得疲乏孤單。

然而,正是在這片廢墟中,改革的種子已悄然萌芽。國民黨意識到,重新贏得年輕世代的信任,不能僅靠著口號或組織動員,而必須在核心價值上做出選擇。這場艱難的轉型中,國民黨青年團扮演了關鍵「黨內反對派」的角色。當社會因世代衝突而撕裂,青年團選擇了與年輕世代站在一起。他們深刻體認到,台灣的政治對立,早已不是統獨、左右的二元標籤所能簡單囊括,真正的分歧,來自不同世代對未來想像的差異。於是,青年團的身影出現在交通平權的遊行隊伍,為「行人地獄」發聲;在同婚議題、多元成家等性別平權的倡議中,表達支持的聲音;更在推動18歲公民權、《青年基本法》立法、以及修正《大學法》保障學生權益等青年參政議題上,堅定地為擴大青年政治權利而努力。這正是在向外界、也向黨內證明,國民黨的年輕一代,所追求的價值與當代青年並無二致。這股由下而上的力量,宛如一道活水,沖刷著百年老店的陳舊形象,讓外界逐漸看到一個與威權包袱截然不同的國民黨。

2024大選後,民進黨因青年高失業率、高房價、能源等民生問題,逐漸流失了年輕支持者;民眾黨做為重要的在野夥伴,隨著路線更趨穩健,也促使青年選民的選擇更加多元,開始在不同陣營間尋求新的價值認同。政治市場的真空,是國民黨的絕佳契機,席捲全台的「大罷免」,更成為世代支持度重分配的催化劑,青年世代不滿於青鳥行動及民進黨在後面推波助瀾、撕裂社會。故近期民調回升,並非單純源於國民黨自身的社群宣傳,而是內部革新與外部環境變遷疊加下的結果。這證明,當一個政黨願意誠摯回應世代價值,選民是能感受到的。

當然,民調領先,絕不代表就此高枕無憂。國民黨必須意識到,青年支持度是充滿變數的。如何將這股浪潮,轉化為固化的認同,是我們未來最嚴峻的挑戰。黨內的核心決策圈,是否真正理解並接受了青年世代的價值?議題設定能否更具創新性與前瞻性?青年組織的活化能否落實,給予更多的資源與實質影響?這些問題若無有效解答,若無法真正承接這得來不易的青年浪潮,今日的支持,早晚將成泡沫。

無論黨主席是誰,國民黨的年輕化與多元化已不可逆轉,更是這個政黨能否永續發展的命脈。那個支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捍衛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當年國父中山先生為人民權利奮鬥的初衷,必須在新時代被重新詮釋與實踐。正因如此,當青年團對香港議題的關注、對六四事件的紀念與發聲,不僅彰顯了追求民主的價值能夠橫跨時間與空間,更讓國民黨自黃花崗、武昌起義以來,那股由青年引領時代、為理想獻身的傳統,在新世紀得以賡續傳承。

今日的國民黨,正努力揮別那個被認為守舊、故步自封的過去,我們正成為一個擁抱進步價值、聆聽多元聲音、並準備帶領國家邁向下個世代的政黨。這條從廢墟走向重生的道路依然漫長,但紮根於青年世代,與眾人一同奮鬥,將是國民黨重返執政、贏得未來的唯一道路。

(作者為台大政研所碩士生、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擬參選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