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奇維斯,在5月1日投書《外交政策》網站,文章標題為Trump Should Rein In Taiwan。其認為賴清德總統上任後的立場太過強硬,除了稱中國為「外來敵對勢力」,還推動17項反滲透措施,造成北京以大規模軍演回應。賴清德的作為可能鞏固台灣內部的支持,但卻增加兩岸開戰的風險。作者提出,中國的軍演需要受到譴責,但美國政府也不應忽略賴清德將台灣一步步推向獨立、激怒北京的動作,若是繼續放任這樣的行動,可能讓台灣誤判美國支持台灣的獨立。他進一步指出,想要擺脫不斷升高的危險局勢,兩岸皆須尋找降溫的方式。對台灣來說,或許應該恢復兩岸在2016年之前的對話、像過去一樣假設「某種形式的中國存在」;中國方面則能夠降低軍事恐嚇的程度,不讓現況持續走向戰爭。

這個觀點在台灣內部,幾乎與國民黨認為「和中」可以「保台」的論述重疊,認為民進黨政府激怒中國的行為是將台灣推向戰爭。這些人希望擴大與中國交流的同時,還有著要重拾九二共識的天真想像。他們忽視了九二共識是建立在「胡錦濤也能接受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進行對談」的基礎之上,才得以可能。在習近平宣稱要「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現狀下,不會接受九二共識當中「一中各表」的原則。

若台灣有一定比例的人認同這篇投書的觀點,其實也切中中國軍演的目的之一:藉由升高軍事危機,在台灣社會中塑造出「民進黨政府造成戰爭」的觀念,以分裂台灣社會降低和平統一的成本。以上這些內容,只要對中國的統戰有稍微認識的人大概都能理解,也已經有多位學者指出該篇投書完全附和中國的觀點,僅是在重述北京說詞而已。

這篇文章忽視的是中國統一台灣的決心:習近平不會因為賴清德決定促進兩岸交流,便放棄將台灣收歸於己,反而會樂見和平統一的促成。如果照著作者的論點前進,很有可能就是達到和平統一的結果。但一個美國的學者建議美國政府推動促進和平統一的結果,真的是一個合理的作為嗎?

我們先假設一個現實一點、悲觀一點的情況:美國完全不在意民主自由的價值、不將台灣作為盟友或是不重視盟友之間的信任,也不認為自己需要維持世界秩序——對抗中國的理由,就只是為了維持自己的霸權地位。對美國而言,一個「統一台灣的中國」會比現在更為強大。若是中國與台灣先進行一段時間的熱戰,消耗掉中國大量資源,最後美國可以再以某種方式介入,終止戰爭。此時,中國必定已經消耗大量國力,需要長時間的恢復,這樣一來不管台灣是不是已經被中國佔領,對美國而言都能再維持一段時間的霸權地位。

然而,如果中國能不斷降低統一的成本,最終以和平方式統一台灣,對美國而言,就是中國在國力幾乎不受到耗損的情況下攻破第一島鏈,也可能大幅增加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威脅美國的霸權地位。不管是兩岸繼續維持現狀,或中國消耗一段時間的武力統一台灣,對美國而言,都是比和平統一更好的狀況。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奇維斯將台灣推往中國和平統戰的建議,並不是一個有利於美國維持霸權的建議。

若我們以一個更願意相信人性的觀點,假設作者是為了避免台海的衝突至引發戰爭,試圖喚起美國在熱戰之前便介入,那奇威斯對美國的建議是合理的嗎?答案仍是否定的。中國是否發動武力攻台,關鍵並不是台灣是否挑釁,而是中國自身是否已具備攻台的條件。習近平曾在任期內多次重申「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只要在準備好武力攻台之前無法以和平方式統一,就有可能動武。因此,賴清德的做法可能造成北京不滿,但若台灣對於中國的軍事動作毫無反應,是否也可能被中國視為缺乏防備之心,增加進犯的意圖與把握?

對台灣而言,我們無法知道中國實際上有何盤算與決策,因此在知道侵略意圖存在的狀況下,合理的選擇就是做好各種防範、並展現反侵略的決心,才有另尋出路的可能。對美國來說——即使在這裡不討論美國為維持霸權而防止台灣以和平方式統一,也就是假設美國只要防止熱戰,即使台灣受到和平統一也沒關係,阻止台灣對中國的反抗仍是一種奇怪的建議。因為台灣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無論是當今的決策者或內部多數民意都不會接受走向統一,即使美國做出這樣的建議、台灣也真的聽從美國的建議降低對中國的反抗,我們仍無法掌控開戰的決定權,反而可能削弱自身防禦能力,讓情勢變得更為險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