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退伍數據,反映制度成熟
近日有媒體渲染「三軍官校93年班出現大退潮」、「104年班串聯退伍」等說法,然而國防部明確指出,這類報導內容並不符合事實。根據最新統計,近三年滿20年與滿10年退伍人數呈現穩定趨勢,甚至114年(即今年)迄今更出現「大幅下降」。這一趨勢不僅反映國軍人事制度已趨成熟,也說明人力政策調整正在產生實際效益。
在資訊戰與輿論攻防密集的當下,媒體的責任是忠實報導、平衡觀點,而非憑空造勢、放大恐慌。尤其國軍身處兩岸局勢升溫的最前線,過度渲染所謂「退潮」,無異於從內部削弱社會對國軍戰力的信任。
服役不是終點,是人生選擇的一部分
一位服滿20年的軍官選擇退伍,是在法律保障下正當行使權利。相較於部分社會認知中「軍中是鐵飯碗」,其實大多數軍官在服役期間投注大量心力、犧牲家庭時間,換得的是一段可預期的專業歷程與有限的保障。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服役屆滿而選擇轉換跑道的軍官,並非「退場」,而是將在社會其他領域發光發熱。許多前軍官進入產業界、教育界、科技界,帶著軍中所鍛鍊出的紀律、判斷力與責任感,成為值得信賴的專業人才。這正體現出國家「培育人才、愛才惜才」的政策精神。
因此,軍中服役年限屆滿後的生涯選擇,不應被視為戰力流失,而是制度合理運作下的人才流動。關鍵是國防部是否有能力讓留下來的官兵有信心、有尊嚴地繼續投入,而這點在近年改革中已有所成績。
軍中制度改革漸收成效
國防部指出,為應對少子化與民間企業爭才等現實挑戰,國軍持續調整政策以提升人員留任意願。從「志願役加給」、「戰鬥部隊加給」的調升,到「興安專案」改善營區設施、建置380戶新職務宿舍、新式步槍與抗彈板的更新,這些看似零散的作為,實際上展現出國軍系統性改善官兵服役體驗的決心。
尤其113年留營率上升至82%,較去年大幅成長,這數字背後,是官兵對於「環境在變好」的具體感受。從「被動留任」走向「主動選擇」,這是一個健康職業體系該有的樣貌。
在國際趨勢下,現代化軍隊已不再是命令導向的封閉體制,而是吸納並留住高素質人才的職業選項。當國軍的制度能讓優秀人才願意留下,這本身就是戰力的體現。
捍衛國家,仍需社會共同支持
軍隊是社會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而官兵則是站在這道防線上的守護者。在台海情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國軍所肩負的壓力與責任不言可喻。「戮力戰備訓練、從未臨陣退縮」,不只是口號,而是無數基層幹部在演訓場上日以繼夜實踐的現實。
然而,軍心的穩定不僅靠內部制度,也需外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當媒體將少數退伍案例放大成「退潮」敘事,等同於對仍在服役的軍人潑冷水,甚至打擊其家屬的信心。這樣的報導方式不僅不負責任,也有可能被敵對勢力當作認知作戰的素材利用。
從「留才」到「惜才」,軍人是一生的資產
國軍人力政策的下一步,應該從「如何留下來」擴展到「如何延伸價值」。對於已退伍軍官,政府若能建立更清晰的轉職管道、後續培訓、社會融入輔導,將讓國軍在社會中產生更大的回饋循環。讓服役不再被視為「人生凍結二十年」,而是一段可以延續的職涯與影響力。
從國防教育推廣、後備役參與,到國安議題的社會溝通,退役軍官都是社會最可倚重的資源。國軍若能在政策上展現對「畢業軍官」的重視,就能在社會層面持續拓展國防認同的深度與廣度。
結語:不必過度焦慮,而應共同築起信任防線
面對媒體放大的「退潮風波」,我們更應冷靜觀察數據背後的真實。事實是,國軍正在逐步改革與進步,服役環境不斷優化,人員穩定性顯著提升。人才選擇進退,反映的是體制的彈性與成熟,而非戰力的崩解。
一個健全的民主社會,需要一支專業的軍隊,也需要一個理解與支持軍隊的社會。我們不能讓「誤解」成為打擊信心的子彈,更應讓「信任」成為共同築起的防線。在這場對抗威脅與不確定的戰役中,國軍不該被孤軍奮戰,而應成為全民共守的核心力量。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