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來針對台灣實施了一系列貿易限制,影響台灣的出口及經濟發展。首先,在進口管制方面,中國禁止多種台灣農漁產品進入市場,包括葡萄柚、檸檬及冰鮮帶魚等。這些限制重創了台灣的農漁業,尤其是對中國市場高度依賴的產業。同時,中國也中止《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下的部分關稅優惠,增加了農漁、機械及紡織品的出口成本,使台灣商品在中國的競爭力下降。中國也透過調查台灣的貿易壁壘,威脅採取進一步制裁手段,成為一種政治施壓的工具。

這些措施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讓台商在中國市場的營運面臨更多挑戰。中國還利用經濟手段進行脅迫,如威脅中止觀光及貿易合作,讓兩岸經貿關係更加緊張。針對特定台灣企業的查稅行為,更加深了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經營困難。

一、台灣面對中國貿易壁壘的因應對策

台灣在面對中國的貿易限制與經濟脅迫時,已開始採取多方面的因應措施,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並維持經濟穩定。台灣政府與企業應對貿易壁壘的具體策略如下:

1.拓展多元市場,減少依賴中國

台灣積極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政府與企業透過「新南向政策」,大力發展與東南亞、南亞及其他新興市場的經貿合作,擴大台灣產品在東協、印度、澳洲等市場的銷售。

台灣也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加強貿易合作,提升產品在全球市場的能見度。這種市場分散策略能降低貿易風險,提升台灣經濟的韌性。

2.加強與國際經貿組織及貿易協議的合作

為減少貿易摩擦風險,台灣積極參與國際經貿組織的活動,如世貿組織(WTO),並尋求加入跨國貿易協議,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台灣藉由這些機制,取得更多貿易優惠和保障,並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這些國際合作不僅能提高臺灣產品的出口機會,也能透過國際規範對抗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

3.促進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

面對中國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台灣企業正加速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推動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政府大力支援智慧製造、綠能科技及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以提高臺灣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企業也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的品質及技術優勢,進一步打入高階市場。這不僅能拓展新市場,也能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更有利的地位。

4.支援受影響產業及勞工

政府對受中國貿易壁壘影響的產業提供多項支援措施,包括補助、低息貸款及行銷推廣經費,以幫助業者拓展新市場,減少損失。政府也推出勞工補助及職業再培訓計劃,協助受影響的勞工轉型,減少失業風險。這些措施能降低貿易壁壘對台灣經濟的短期衝擊,確保產業及社會的穩定。

5.強化企業的風險管理與供應鏈重組

台灣企業開始調整經營策略,加強風險管理,並重新佈局供應鏈。許多企業逐漸將生產基地從中國移至東南亞、印度等地,分散供應鏈風險,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這些調整雖然在短期內增加成本,但能在長期內提高企業的穩定性。企業也要強化應變能力,積極應對各種貿易政策變化,減少經營風險。

6.建立穩健應對挑戰,促進經濟永續發展

面對中國的貿易壁壘與經濟脅迫,台灣透過市場多元化、產業升級及國際合作等策略,逐步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並提升經濟韌性。政府與企業攜手因應挑戰,不僅減少了貿易摩擦帶來的衝擊,也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尋找更多新機會。

未來,若台灣能持續推動經濟多元化,並深化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合作,將能在國際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二、期許與未來

台灣在面對中國的貿易壁壘與經濟脅迫時,已採取多元策略,透過拓展國際市場、加強產業升級及深化國際合作,有效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政府與企業協力推動新市場的開拓,促進科技創新,並強化供應鏈調整和風險管理,為台灣的經濟建立穩固的基礎。

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降低短期內的衝擊,也為台灣在全球市場尋找長期成長的契機。透過靈活應變和積極佈局,台灣正在逐步提高自身經濟韌性,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政府對受影響的產業和勞工提供必要支援,確保社會穩定發展。

展望未來,若持續推動經濟多元化與深化國際合作,台灣將在面對各種挑戰時能更加穩健,同時在國際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實現經濟的永續發展,為國家開創更多嶄新機遇。

文/潘威佑(社團法人台灣北社秘書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