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世界大學排行榜「撩起面紗」際,總有大小漣漪。113年10月9日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發布2025年版世界大學排行榜。臺灣入榜排名第1的國立臺灣大學(臺大),排名後退到第172名(2022年113名,2023年187名,2024年152名)。臺大以「未來會持續努力精進」、「多數實質面指標相當幅度進步」、「聲望指標方面尚未能充分反映在國際聲望及排名」等一貫淡定回應。有大學謂「大學有甜度,比追求世界排名重要」,給予微笑。
THE的世界大學排名對學術及學生選擇的影響力仍不容忽視。然而,各種世界大學排名的「相對榮譽」存在2大無解缺陷:
一、評鑑指標基準存在較大差異性:以QS,THE及U.S.News為例,其指標差異性導致若干大學「不遺餘力」宣傳有利指標的「揚美遮醜」排名榮耀。
二、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客觀性:民間機關的單純數字量化、小型樣本調查及少數指標等主觀判斷及權重等侷限條件進行「綜合排名」,難予真實反映大學實際層面。
鑒於世界大學排名不是一切,對高教長遠影響及負面現象逐漸顯露,必須「嚴肅審慎」面對思考國家高教發展願景。
事實上,世界大學排名存在「英語帝國主義」的排名迷思。具體上,儘管中國大陸投注龐大經費逐漸翻轉排名,即使AI、新能源、量子通訊等在THE的2025年版均已呈現領先局面,「非英語圈大學」依然很難躍進排行榜前段班。屬缺乏呈現英語論文指標的人文學系(Humanities)或社會科學系均無緣上榜;甚至於,歷史悠久、諾貝爾獎輩出、科技水準超群等非英語圈的法國及俄羅斯等國重鎮大學「不自然」排名落後現象,都是值得探索。
儘管世界大學排名存在徒具形式缺乏實質意義的疑慮,然而現實上依然有其「虛擬」的意義及影響力;畢竟「欣賞」排名的歐美大學比比皆是。最具體的就是出國留學,特別是美英留學,學業成績(GPA)幾乎是以世界大學排名做為重要參考;就讀世界排名後段大學,可能會對留學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對不理解美英高等教育的學生及家長而言,世界大學排名確實提供一個資訊捷徑。然關注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都很清楚,評比指標、權重等稍有變動,不同的大學就會躍身排名前茅出現不同排名結果;例如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東大)及國立京都大學(京大)在THE與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就經常排名顛倒;韓國的大學也多有所見。
世界大學排名真的那麼重要嗎?長年名列前茅的普林斯頓大學校長Christopher L. Eisgruber在2021年投書「華盛頓郵報」指出,大學排名遊戲本是一種荒謬的迷戀,當大學、家長及學生過度追逐這個遊戲,將帶來傷害;將任何一所大學封為「最佳大學」,都是無比怪事。日本京大前校長山極壽一也曾指出,不能相信「日本東大及京大無法排名世界大學前端」的現象,世界大學正逐漸乘上商業化浪潮,世界大學排名只是美英高學費大學為向富裕階層宣傳的遊戲。
20世紀後半興起的全球化潮流,開啟大學體系變革之門;21世紀後大學生(含國際學生)激增,大學不再是培養少數菁英,而普及化成為培育具備多元能力的教育機關,卻引發國家財政惡化趨勢。英國從2006年開始調高學費,國際留學生必須支付昂高學費;這種利用世界大學排名掀起「大學高學費」,再從國家財政切割大學財源的巧妙手段,就是世界大學排名的「隱藏禍患」。誘使富裕階層「關注」世界大學排名的前端美英大學高學費更是一種「教育病態」。
回顧歷史,日本在未能「洞悉」美英大學手法及優位實情,「誤判」日本的大學在世界排名落後,引發一波大學改革。2013年日本安倍政府提出「10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大排名」的成長策略,積極推動指定國立大學法人制度、超級全球化大學計畫、複數大學統合等;10餘年後的2025年版世界大學排名,百大內還是只有東大(第28名)及京大(第55名)2所,且排名幾無變化,10所世界百大排名就是「畫大餅」。臺灣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敲鑼打鼓十數年至今,遍地開花,未見主軸。「教育部與世界百大合作設置獎學金」更是迷思於虛幻目標。
基本上,中國大陸及韓國挹注龐大經費,香港及新加坡有類似歐美環境故得以在遊戲中占一席之地。臺灣、日本等大學在歐美為主軸的世界大學排名遊戲上本就受制於「文學科系就讀研究所比例較低且人文精神較難測量(影響到就讀博士課程、論文等指標)」、「只計算英語系列論文(影響論文數量、論文引用數量等指標)」、「大學薪資導致研究者輸出(影響外國及研究者等指標)」、「研究補助費不足(影響國際競爭力等指標)」及「較難短期獲得學位成為教授(影響大學師資等指標」等先天條件不足因素,難圖搭車。
臺灣的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看不到星港車尾燈,盡顯臺灣高教界的無知等批判,實太過強求。追逐THE等世界大學排名之際,必須思考大學發展之道,體悟臺灣的大學「應該」沒有像美英國家那般吸引多元國際學生及研究人員的魅力,也不具中國大陸等龐大經費支柱的事實,如何兼顧世界排名保持國際競爭力就是最大挑戰課題。教育部宜儘速明確「臺灣的大學進入世界百大」政策定位,不宜年復一年的掩耳盜鈴態度。
強力追求「提升世界大學排名」的企圖,在於政府及大學必須極端集中經費火力衝刺「國際視野(國際留學生及外籍教師比例)」、「產業聯結(擴大產業收入、英語論文量產等)」等THE評比指標;具體作法就是政府強力投注評比指標經費,大學推動「積極與歐美大學進行共同研究提昇論文相關指標」、「積極採用外國教職員等提昇國際相關指標」、「積極援助大學啟動的企業將產學利益投資設備或誘導研究者」及「積極獲得政府與世界大學排名相關研究費」等「4積策略」必殺手段,或可一定程度提昇大學排名。
關鍵迷思在於「大學排名前進就代表良化大學」嗎?大學教育改革本質是提昇教育研究品質及培育人才;熱衷「追求排名」恐有衍生大學教育品質低落等「本末倒置」惡果之虞。
「排名」本是一種遊戲,有其排序標準,有其參考價值,卻不是「普世價值」。在全球化環節中,或許大學排名不是最重要,卻不是不重要。現階段必須認識到「世界大學排名是效度低,影響力深遠」的現實。哪一所大學最好,本質上就跟「哪一家餐廳最好吃」一樣的問題。脫穎而出餐廳,往往跟當事人評估指標、標準及口味嗜好等有很大關係。「排名」是充滿侷限與虛妄的迷思產物,遊戲規則越單純,範圍越小,就更具準確的意義;如同餐廳排名,依其料理差異性精緻分類就越能選擇符合美味的餐廳。
大學的多元特色就是大學價值。大學新鮮人選擇大學及科系,可以挑選具多元特色發展並與國際接軌的特色型大學,並從優異的產學合作機會中,探尋未來職涯發展的可能性。選擇大學要了解自己的目標,審視與目標相關的「排名」進行學習。不要進入排名第一的餐廳,卻無法饗食自己追求的美味。
客觀上,「世界大學排名」的熱度及信度不再狂熱,其根深蒂固慣性操作的影響力卻依然某種程度「綁架大學」。大學面對所謂「去世界大學排名」的短期陣痛巨大,更存在「危險期」,需要高度勇氣及策略。即使如此,每個國家在健全大學教育層面,輔助大學「淡化排名」將是大勢所趨,更是勢在必行的心理建設。2022年中國南京大學毅然宣布退出現階段歐美主導的世界大學排名遊戲,後續效應引發關注。有朝一日出現亞洲版的世界大學排行榜,恐也無須驚訝。
基於普及教育研究成果的觀點,華語圈國家的「中文(華語)論文」更值得肯定,更能貢獻社會;沒有評比中文論文價值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似無如此高程度重視的必要性。大學務實自我應對世界大學排名就是王道。
「世界大學排名」是充滿美麗與哀愁的虛妄產物。世界大學排名刀光劍影,教育部政策定位不可不慎,卻也不能盡當鴕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