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高官一場學習歷程的天上人間演講讓人驚艷;多說無益,學生(考生)及家長最清楚。「今年做了一份調查報告」就把滿目瘡痍的學習歷程(檔案)推到最高點,誠然是「話說的真好/餅畫的真大」,也真是不看一下百姓煙火。其1是「臺大教授平均1份看20分鐘以上」,讓人敬佩,請這些熱誠的教授舉手吧!其2是「報告結果顯示不到2%認為不是學生自己做的」,是單純或單蠢?真不愧是「教書鑽營,博官晉爵」本色。

最經典的,就是「其實唸什麼學校、什麼科系都沒關係,只要養成4個特質,好奇肯學、察言觀色、辦事牢靠、誠信正直,在職場上都能獲得老闆賞識」.讓人懷疑是否不要升學讀書或要廢除甄試(選)升學制度了;高中升大學直接採「抽籤升學制」,反正都能建構強化學生4項特質的培養體制。

學習歷程檔案(Learning Portfolio/LP)淵源,可追溯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即以紙卷方式存放個人作品及創作藝術,以協助了解個人創作的成長歷程。1980 年代後,學習歷程開始應用於教育的領域,並成為教學上一種新興趨勢。近鄰的日本文部科學省為例,針對大學生的學習,建議大學「永續終身學習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2022年大學入學考試,除了筆試成績等外,大學開始出現高中階段的學習果程作為評鑑指標的活躍動態。

本質上,學習歷程是一種促進「自主學習(主體學習;Active learning)」的方法,必須在確立形成自我學習能力條件下建立自我學習檔案;這是重要的關鍵概念。傳統學習中,考試只問結論。然而,時空需求下的大學教育,學習重要的能力已經不是「結論」,而轉化提升為學習結論的「過程」。即是說,一種學習過程的方法,鼓勵「省察/反思」作為主動學習的一部分,更是評估「技能」及「態度」的有效方法。這就是「學習檔案」的精髓意義。因此,在大學教育過程中,「確立大學生形成自我學習能力建立自我學習檔案」尤顯重要。

依據大學教育目標應該有三種類型的「教育歷程(相當於學習歷程)」。教師的「教學歷程 (Teaching Portfolio/TP;指教師自己教育活動理念依據的檔案文書,包括教育活動、責任、理念、實現方法及未來目標等內涵)、教師成就的「學術檔案(Academic  Portfolio/AP;指教師的研究活動、教育活動及其他教育課程豬活動等相關總彙資料,涵蓋教師的教育、研究、管理及社會貢獻或服務等)及學生的「學習檔案(Learning Portfolio/LP;指鼓勵或促進改善的評鑑,了解學生的學習內容,得知學生的思考、省察反思,更進一步聯結深化學習)。

然而,這種所謂「教育歷程」依然存在「學習歷程的自我評鑑並非人人有效」、「如何培育自我評鑑能力」及「自我評鑑如何轉換成為社會評鑑」等重要課題。即使如此,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大學教師依據某種觀點在大學生形成自立學習能力過程中,提供指導主觀意見、客觀證據支持等,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施「省察(反思)、協助」等指導,都必須審慎評估施行之。

當臺灣的大學教育尚且未能建立完善的「教育歷程」機制,本是大力改革首要,卻轉而妄求「大部分尚未形成自立學習能力」的高中以下學生建立學習歷程並據與升學聯結,何嘗不是一件「驚心動魄」的教育魔毯事件。教育部已經走錯學生自主學習建立學習歷程進入社會的第一步。

走錯的第二步,就是未培育學生自立學習能力即跳空彩繪學習歷程並逕與升學「聯結綁定」成為「另類升學魔咒」。在升學競爭中,學習歷程作為「評鑑學習考試無法測量優秀能力的學生」是具有正面意義的。但是,教育部官員既然主張「學習歷程就是讓孩子去探索興趣,才能看出你熱愛什麼、興趣在哪」,卻又強行聯結綁定探索興趣、熱愛的學習歷程與「升學」的深度聯結,導致多多偏差現象叢生,成為高中以下教育階段家長及學生的「茫然噩夢」。

108課綱古文爭議吵翻天、素養內涵多彩如虹、課綱內容挨批亂象叢生。直接掛鉤升學的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儘管原始美意在於鼓吹多元學習風氣,卻無視現實升學颶風,早早就讓訪間美化學習歷程的廣告商品琳瑯滿目,學習歷程變成「升學戰力」,就像地緣政治般地靠錢砸出「競賽軍備」。高中生升學首在戰備優勢,學習歷程精美檔案呈現真實面貌或是矯飾美化,教育團體及社會各界等都存在著問號。學習歷程跟升學就是「聯結綁定」,毋庸質疑的現實。

學生家長為了追隨「教育部的美意思維」取得升學優勢,必須不斷地加工美化,補習強化、參加AI建構學習歷程研習營等製作學習歷程;至於請人代理製作等額外雇傭美工,不僅僅是一場類軍備競賽,甚至已淪為「鍍金競賽」的教育階級場景。學習歷程發展竟成成升學工具,反映的是學生、家長的壓力,更是社會病態。衡諸聯結學習歷程與升學的綁定功力,「臺灣NO.1」。

教育本質上,學生的學習歷程應該是教師鼓勵及促進學生改善學習的評價,大辣辣地作為「升學評估」殺手鐧之一,真是匪夷所思。民意代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成以上的學生認為完成學習歷程非常困難,也幾乎沒有任何幫助」,那又如何?教育部一句「滾動式修正」就「輕鬆完全解決問題」!原本學習歷程的善意,卻淪落為掛勾升學制度的深淵。教育部「一份調查」,就美化學習歷程,直接媲美教育網紅名嘴!即如「學習歷程代做一套20萬元?」的傳聞,作為教育部長的竟也能展現不思導正機制不正視問題所在的斬責斷任,一句「查到取消入學資格」的鴕鳥魄力也讓人耳目一新!

觀之學習歷程檔案是學生適性學習軌跡,可協助釐清生涯定向,不是只有作為升學用。每年均辦理學習歷程檔案經驗交流論壇、分享會、說明會等,持續蒐集意見並適時精進政策措施等教育部立論,顯然教育部「不是普通的了解問題所在」。針對許多學生擔心耗費諸多心力製作的學習歷程檔案,若沒有符應大學升學所需,心血結晶將會化烏有等憂心,許多教育單位都會溫馨邀集大學教授現場指導辦理「學習歷程檔案實作工作坊」等,帶領學生認識準備方向,以提升學生自信心。顯見教育單位對學習歷程與升學息息相關的深刻認知。結論是,教育部不翻轉,教育翻轉不了。

呼籲教育部切忌營造人的養成教育淪為商品化的教育環境。當學習歷程製作履歷表,成為「履歷商品」,就像擺列商品櫥窗隨著大學社會等人生商品販售,實為教育終極悲哀。教育官員鼓吹學生平常就順手收藏素材、善用各大學線上課程資源,自主學習,讓教授從學習歷程看到的能力,就能凸顯自己,「這攏免錢啊」,話說的真好,餅畫的真大。學習應是無界,「免費的都是最貴的」。

請教育官員及相關人員想像「一個高中生說我要去OOO當志工,因為這會給我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帶來優勢」的畫面(或許是少數)。當官員滔滔不絕於學習歷程是為了讓學生摸索興趣,清楚自己要什麼,有呈現自己價值的能力,能展現與眾不同的獨特性時,請深思嚴肅認識,真實教育現場存在的「要獲得高評鑑而表現出的獨特性是極度從屬的,與本來意義上的獨特性相去甚遠」的可能性是不容忽視的。

疑惑的原點,為何教育課綱就是要濃濃的升學思維?學習歷程就一定要聯結綁定升學呢?臺灣沒有升學壓力,那將會是一個甚麼樣國度?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