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斗六鐵路高架化一直是斗六在地人的期盼,更是斗六交通發展上的百年大計。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六都之外,像是基隆、六家、後龍、南苗、彰化市區、員林、嘉義民雄、屏東潮州、林邊、宜蘭羅東、冬山、花蓮壽豐、瑞穗北、玉里東里、關山南等路段,都已經完成了鐵路立體化建設,或者已經有核定的立體化計畫,而雲林縣斗六市仍受密集平交道阻隔,導致居民的交通極度不便。

        根據統計顯示,斗六市區目前有7處平交道、3處陸橋以及2處地下道。由於缺乏鐵路高架化,這些地方已成為城市交通的瓶頸,也造成了都前後站區域發展的不均衡,成為城市更新和土地開發的阻礙。

        自張麗善縣長上任以來,她積極推動斗六鐵路高架化計畫。自2019年起,這項計畫歷經了5年的可行性評估,並經過超過10次的來回審查,然而仍然面臨著挑戰。交通部始終持反對意見,認為投資逾百億元進行斗六鐵路高架化缺乏經濟效益。他們一再要求雲林縣政府修改方案,拖延了整個計畫的進展,顯然並未顧及雲林居民的需求和期待。

        斗六鐵路高架化議題也是每屆立委選舉的攻防焦點,候選人之間積極討論。根據2023年11月的新聞報導,時任立法委員劉建國表示,他多次與鐵道局長討論並提出質詢,未來將繼續協助中央和地方進行溝通。而後,2024年6月的新聞報導指出,他邀請了交通部長李孟諺和鐵道局長楊正君討論斗六市區鐵路高架化的可行性評估報告進度。然而,斗六市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官員之間的討論,令人失望的是缺乏相關單位之間的共識,後續更沒有提出具體的措施和計畫。

       反觀,立法委員張嘉郡在今年2月上任後,積極行動。在3月27日,她邀集時任交通部次長胡湘麟開會,確認解決高架工程疑點與經費效益評估等問題,進一步探討臨時平交道的過渡時期調整方案,確認連續解決兩道關卡,包括彎道曲率半徑改善方案與效益評估等。更重要的是,於6月6日邀集交通部、台鐵公司與雲林縣政府三方共同會勘,進一步解決第三道關卡,拍板臨時平交道的過渡時期調整方案,讓斗六鐵路高架化計畫取得了顯著進展。

        作為民意代表的立法委員,責任不僅僅是在立法院推動修法,更要積極為人民爭取權益和福利。他們在中央和地方之間扮演著溝通者和協調者的角色,以促進地方建設和發展。只有透過這種密切的合作和溝通,才能真正地落實對選民的期望和承諾,並加速地方發展的規劃與實踐。

        從張嘉郡身上看到了身為一位民意代表的卓越品質,6月6日的三方會勘為斗六鐵路高架化帶來了共識,重新注入了人民和用路者的信心,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時刻。基礎建設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雲林正處於脫胎換骨的關鍵階段,我們對立法委員張嘉郡繼續為雲林帶來驚喜的表現充滿期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