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蘇丹紅事件引起了對食品安全和監管體系的深刻反思。這起事件揭示了在全球化的飲食環境中,監管不善可能對公眾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對於如此嚴重的食安漏洞,實在不敢苟同

蘇丹紅是一種合成的紅色食用染料,它曾被廣泛應用於食品和飲料中,用以增色。然而,由於蘇丹紅的致癌性,許多國家禁止或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使用,也包括台灣,並表示其為非法添加物。

首先,這事件凸顯了監管機制的不足。在新興的食品添加物和化學物質不斷涌入市場的情況下,監管體系必須不斷升級以應對挑戰,並積極稽查基本食品的安全衛生。蘇丹紅的非法使用表明,一些企業可能會忽視法規,將有害物質引入食品中只為了讓其賣相更佳。這促使我們要求更強化的監管機制,以確保所有食品都符合安全標準。
其次,蘇丹紅事件強調了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度問題。消費者有權知道他們所食用的產品的成分和來源,而不應被隱瞞。來源透明度不僅有助於建立信任,還能使消費者更能自主地作出選擇,避免食用潛在有害物質。

這起事件也提醒我們,食品安全問題不可輕忽,此次事件的影響遠超過我們想像,全台知名的連鎖超市,甚至許多中小型企業和食品販賣部都是其受害者,當然,最大的受害者莫過於,保守資訊不對等的一般消費者。

總的來說,蘇丹紅事件促使我們要求更強有力的食品監管和提高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度。這是保護公眾健康和確保全球食品安全的必要步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