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期「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lity;USR)潮流興起,引領世界諸多大學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展現大學在教育研究及培育人才外,做為區域智庫角色,擴及結合區域(社會、社區)共同發現及解決問題,達成「大學區域永續連結發展」目標。
教育部於106年啟動「人文創作與社會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計畫」,成立「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鼓勵各大專院校結合高教深耕計畫實踐社會責任。112年5月公告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第3期計畫名單,儘管審查意見惹議,尤其存在「攸關助理生計及場域夥伴的關係」等文化型態,引發未通過大學「自宮」批判論。然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已成趨勢,勿庸置疑。
2005年日本文部科學省(文科省;教育科學部)中教審(中央教育審議會)諮詢書即將大學社會貢獻定位為「大學第3使命」;2013年推動COC(區域知識據點計畫),啟動「地區×大學協作(協同作業)倡議」,2015年擴大COC+(區域知識據點大學推動地方創生計畫),2020年推展COC+R(建構大學地方創生人才教育課程計畫),更於2022年做為「教育再生策略」的一環,推動「區域活化人才培育計畫(SPARC;Supereminent Program for Activating Regional Collaboration)」。(參閱大學貢獻於培育活化區域人才的社會責任;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60079)
日本地方政府及創生主管的總務省(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相當內政部大部分業務)2010年起規劃推行「區域大學合作計畫(日語「域學連攜事業」)」,旨在大學(師生)等進入區域現場,結合地方政府、住民、機關團體等實施主體,共同解決區域發展問題,達成永續性區域活化及培育人才等社會貢獻目的;主要有針對區域開發資源、實施調查及制定發展計畫、研發推廣品牌及產品、規劃旅遊指南、推廣環保及藝文活動、開設學童課輔、高齡建康及醫護長照實習等計畫。總務省針對「區域大學合作計畫之創造區域活力示範實證計畫(15處據點)」,2013年初期預算經費是日幣2000萬元;2012年度追加預算日幣2億1000萬(15個據點)。
大學機能各有定位,以127校提出申請第3期計畫而言,事屬正面意義;然教育部應該再評估臺灣多數大學勞師動眾投入這項競爭型經費補助的必要性及合適性。如果大學只是跟隨風潮攬得經費「沾醬油」或進行「另一個實驗場域」,以「活動」取代「活化區域」的社會責任實踐,對區域或住民而言,或將是另一種導因為果的夢魘。因此,再檢視基本意識的形成是有其必要性。
一、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應該務實不是勾畫美景
112年8月新北市結合雙北六所大專院校的「USR 計畫」北海岸辦理跨校聯合參訪,追求「結合聯合國SDGs,並將大學社會責任落實在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願景。教育部2022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高官致詞「USR讓大學師生跨出校園、走進社區,甚至邁向國際化,讓外界看見大學的能量」等語。「大學」及「區域」是大學社會責任實踐2大主體,風光的大學計畫展及活動,猶未落實「在地連結」及「人才培育」區域端的實質參與,流於過度膨脹「硬連結國際化行銷/全世界角落」也只是好高騖遠的美景。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不是大學精美報告書及歡樂亮麗活動等,關鍵是務實回歸區域端需求議題,在地連結永續發展的實地作為才是重點。
二、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必須落實不宜閉門造車
USR計畫不是蒐集「國際趨勢」或「研究論文」等閉門造車的產物,也不是發號司令的文書。走出辦公室進入瓦礫屋,進入區域永續執行才是正道。觀之大學USR計畫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再加上經費結構不穩定等評鑑審查因素,有陷於追求短期性(一次性)、表面性成效,淪為止於社會服務訪視活動等光鮮表象之虞,將難長期永續「在地連結」,遑論「培育人才」。
教育部應該展現胸襟主動統合相關主管機關、大學及區域(地方政府)等資源組成團隊,穩定人力及經費,齊思發展模式,依序擷取並長期專注活化區域之「可能永續性項目計畫」才是核心作為。
三、大學社會責任成果流於形式潛藏評鑑機制危機
多數大學校務中均投入USR計畫爭取經費,不可諱言將潛藏著「教師在教學、研究發表或升等多方壓力」等走馬燈心態之危機。再如2022博覽會展出2期計畫91所大專院校、196個USR計畫團隊等「龐大展現成果」,未見區域端參與在地具體成果;這是教育部評鑑作業不宜忽視的關鍵區塊。USR計畫需要花長時間醞釀,再多的完美成果報告書終究是無助解決區域核心問題,也無法引導在地實質改變。「區域發聲」的本質才是大學社會責任的價值展現。
再者,評鑑似宜思考採階段性評鑑機制,諸因素導致持續執行確未符合計畫目標者,取捨決斷是必要的手段。評鑑執行USR 計畫的首要態度,不是追求計畫精美豐富,確實耕耘區域才是必要元素。
報載大學教授指出,USR非傳統學術審查,排除計畫主持人使得審查機制猶如一道「死結」。教育部致力穩定性的經費結構等外,宜思考與其仰賴學者專家進行「完美計畫書」的評鑑,莫如傾聽區域住民端針對「實地執行」的心聲評鑑實更具實質效益。
四、大學社會責任必須跨出校園進入區域
「大學進入區域」是大學社會責任的第一步。獲得教育部經費補助的大學,總是敲鑼打鼓在校園內匯集人員設立精緻的「OO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辦公室」等,自建城堡隔離區域。跨出大學校園進入區域建置永續據點(基地/共同辦公室等)及統合實施主體人力執行計畫,應該是最首要課題。大學與區域簽訂合作協議、建構資訊平臺、相關人員成立協議會(策略聯盟)等是必要的機制及措施。
推動一項政策,「人力、資訊及財源」3支箭是必要條件;大學社會責任的成果,必須大學端與區域端共同付出努力各自承擔角色,缺一不可。以日本推動SPARC而言,已經著眼思考建立未來5年、10年後區域發展的行政主管部門就是地方政府的觀念;地方政府的參與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大學的社會責任就是共創「大學與區域的命運共同體就是區域本身創生」的觀點。
區域永續發展必須結合各方力量,「大學」絕對是一個最大量能。這一場長期性挑戰,沒有決心及覺悟,純粹追求風潮或業績考量,終究會因無法承擔區域發展社會責任而遭致「淘汰」,即使是最高學府的「大學」亦應有所自覺。
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非教育部及大學獨立可竟其功,亦不宜任大學競逐經費補助遊戲。關鍵問題在於「結合各層面資源」,除了審查、撰寫計畫及成果展覽會等,教育部及大學「象牙塔思維」真能協助區域發覺根本問題嗎?徹底解決及永續區域經營嗎?例如區域發展煙火產業,大學的社會責任不是協助施放煙火、招攬觀光人潮等遍地瘋火,而是開啟煙火新生活運用場域,以傳承產業活化區域。
教育部的職責在於積極結合各層面資源及力量,支援大學有效協助區域端提出在地實際問題所在,從中擇選組成「永續活化區域」的大學團隊(如組成區域大學聯隊等),提出具體處方箋落實區域永續經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