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期將屆,學校教職員即將迎接新一波繁雜重壓的教學工作。

儘管教育部似尚無正式教師工作時間統計數據,高中小教師長時間工作已經成為「教師慢性病」則是無庸置疑;2021年4月13日報導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問卷調查,有96.9%認同「108 課綱實施後,高中職教師的教學負擔變重」更是值得關注。

日本高中小教師長時間工作現象嚴重早已成為社會焦點。文部科學省(文科省;教育科學部)繼2016年的調查後,112年4月23日再發佈2022年教師工作狀況調查(初步概數),顯示平日在校時間,國小教師是10小時45分鐘,校長是10小時23分鐘,副校長及教頭(相當教務主任)是11小時45分鐘;國中教師是11小時1分鐘,校長是10小時10分鐘,副校長及教頭是11小42分鐘。整體上,「工作時間外勤務(工作)超過45小時」的教師佔有8成以上,課題堆積如山。112年7月27日日本東京都教育委員會(教育廳)統計數據指出,東京都26.6%高中教師及35.0%高中副校長已經出現超過「過勞死線」現象。

【註參】依日本相關法規,教育人員的勤務時間(工作時間)係指在長官監督下從事職務之時間;所謂「勤務時間」分為正規勤務時間及其以外之時間外勤務命令等臨時性勤務時間。原則上,孩子(學童)之實習、職員會議、學校行事活動及緊急事件等4項以外即非工作時間外勤務。

2022年12月1日Topick.hket報導,香港近5成教師每週工作61小時或以上,最大壓力來自學校行政工作。法國審計法院2022年統計,公立國中教師全體每週超額工作總時數近60萬小時(指38萬8000名教師額外工作59萬4700小時;教師法定額外工作時數是每週1至2小時,1年15至18小時)。據此顯示出,各國均存在「教師是多麼繁忙的職業」的現況。

112年8月11日日本文科省確立在公立學校新設「副校長及教頭管理輔佐員」制度方針。地方政府配合派任輔佐員者,由中央政府補貼3分之1人事費,相關費用將於2024年度經費預算支應;算是邁出解決學校管理職長時間工作的一步。至於教師工作時間問題,文科省於2019年發布「公立學校教師工作時間上限指南」,策定教師工作時間外勤務基準具體指標是「1個月45小時,1年360小時以內」;2023年2月3日發布強化事項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教育委員會等)必須力行改善教師工作型態相關措施。

教育部也曾於2011年間委託全家盟擬訂「教師工作守則」,以期釐清中小學教師教學、親師溝通等工作內容,在引發各界沸沸揚揚討論後,無疾而終;課題至今依然存在。

臺灣教師工作型態(含時間)與日本類似,都是臺日教育各自具有迫切性改革的課題。儘管數年來臺日教育主管機關採取改革措施,教師工作型態或有改善,卻不意味著問題已經消失;其原因在於教師的工作範疇廣雜、工作量大等,再加上教師工作方式等難予正確掌握實際工作時間,使得教師工作型態持續存在著「教學外事務」及「校課外事務」等「2多現象」,在模擬兩可朦朧狀態下,演變成為一種長期化工作;人力及工作量間的不平衡已成為教師最大夢魘。

各國教師工作型態各有其差異性因素,然改善教師工作型態應該是教育主管機關的核心課題;優先思考方向規畫漸進策略應該是一個共同責任:

一、釐清教師工作時間外的勤務範疇

隨著電子科技的蓬勃,關鍵問題在於教師工作型態上勢必增多的是因應教學後相關之孩子、家長及相關團體等聯繫諮詢及活動時間,不是辦公室工作及會議活動。2022年11月1日日本東京新聞報導,調查約1500名高中小學教師工作環境,有4成教師認為「因應家長」、「應對校園霸凌」等感覺精神壓力。雖然無明確統計數字為據,「家長太溺愛孩子而影響教學」是臺灣教師的頭號壓力應不為過。

因此,釐清「教師工作時間外勤務」的範疇或內涵,實為改善教師工作型態的首要關鍵。

二、客觀掌握教師工作時間

某種意義上,教師因應需要靈活教學以達教育目標的「自我管控」,導致有較無法客觀掌握工作時間之虞,確是兩難問題。日本教育現場正營造客觀評估教師工作出勤管理機制或許是必須取得共識的一種必要策略,就是教師出勤管理採行IC卡登錄以視覺化呈現及掌握,作為改善教師長時間工作的第一步。日本文科省指出,2020年度已有71.3%地方政府實施學校教師打卡等教師工作出勤管理措施,強調達成100%目標必要性之同時,正式要求在2023年度確實力行。

三、學校業務角色分工及優化

學校在正規教學外,尚有頗多「不必然是教師」而由事務職員即可處理的業務。基於角色分工原則,現行1名教師完全應對「教學指導」及「事務作業」體制確有其極限;實有必要檢討事務員準備及應對學校行事等事務性活動的分工分擔原則。

再者,學校年度及重要行事曆等電子化、教職員共享資訊、教師共有製作文書等模板(Template)、小測驗線上(On-Line)化及自動化評分等優化作業,可大幅度減輕業務負擔,減少作業時間;學校強化教師運用ICT等教學、學習評鑑、處理成績等技能,都是改善教師工作型態的必要手段。

四、重新檢視學校業務體制

學校首務就是徹底檢視一直以來「理所當然」視為教師工作或學校業務的減量或廢止措施;例如簡化運動會、減少或廢止無必要性教職員研習,聯絡會議、學習發表會等。

改善教師工作型態的「關鍵點」,不在於只是減少業務量,精簡業務方法更是重要。學校可廣開態度評估實施「複數導師制」(指複數教師擔任1班級的導師,採定期輪流擔任主任導師的制度)及「教師輔助事務員」(指協助教師準備教學道具或教材印刷、教學器材或學校會議事前準備、器材等管理)等可行性。

組織作業體制的改變,教師工作型態必然存在產生巨大改善的可能性;審慎追蹤核考則是成敗關鍵。

五、其他事項

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徹底減少學校提報、評估、調查等索資作業,評估統合及廢止例行性而不具實質意義的學校訪視、評鑑、研習等諸多動員教師參與活動,都是改善教師工作型態的必要體貼措施。

教師工作環境與孩子寬裕學習是表裏一致的關係。在學校教育現場,教師能夠實現「工作˙生活˙平衡」,必然可對孩子進行有效益性教育活動。面對教師工作型態的改善策略,建議教育部應該優先掌握教師工作型態實態,才能據以務實推動制定法規、方案等處方。其次,「轉換觀念」彈性思考各種可靈活運用於教育現場的策略。教育部應該策定「大原則」且放下「統管心態」,回應各地方及各學校的實際差異性,實驗性地以「學校」為1單位,聽取教師真實聲音及需求,協助建構最適合學校及教師工作型態的改善措施;定期追蹤評鑑成效。依據教育現場需求規範的教師工作型態,教育本身必然持續更為美好。

孩子圍繞在精神煥發、充滿工作活力的教師身邊,孩子充滿希望、滿懷笑容在學校豐裕學習的教師工作型態改革,具有深遠意義。教育主管機關的責任在於建構教師健康有活力從事教學、提高教育品質的教育環境,更必須覺悟到教師工作型態的慢性病化必然動搖學校教育根幹。2024年臺灣將迎接一個新的教育時代,期待是教師工作型態改革元年。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