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一個「知識社會」。知識無國界;知識的發展帶來思角轉向(Paradigm shift)態度的必要性,依據廣泛知識及柔軟思考的判斷更為重要。因此,「教育」要有明確的構圖方向;尤其作為核心的高教(高等教育),在確保國民人格發展,乃至於經濟發展及國家競爭力深具關鍵性。

在學術研究高度化、學習需求多樣化、社會價值觀多化、國際化及資訊化等急劇進展中,高教今後要能持續發揮其機能性,每所大學必須在每個階段社會中明確各有特性特色,實現整體高教多元發展;即面對知識社會多元化、多樣化、急速化,「大學改革」實為引導時代的先驅角色。大學培育優秀人力對國家發展是必要條件。大學資源的挹注失衡、高教經費的政府責任、青年學生的學費負擔等議題更是重要社會問題,唯有審訂策略及落實執行等規劃可盡其功,絕不能淪為特定運動議題及口號呼喊

大學使命是培育人才的「教育及研究」。社會期待的大學角色隨社會需求變化,大學的教育及研究對區域社會、經濟社會及國際社會等發展的社會責任(社會貢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日益受到關注(大學貢獻於培育活化區域人才的社會責任;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60079),也成為大學的「新時代使命」。

面對各種可能性社會危機,高教轉型「積極參與社會發展」才得以蓬勃發展持續經營,已是不可逆的趨勢;高教受益者不侷限學生而是全體社會的參與理念,構建大學與社會相互融合參與支持的雙向關係已是主流。政府公共經費支出大幅擴大及積極導入民間資金等扶植大學財政體制之同時,進而謀協產業界聘雇用學生時期、方式、適當評核待遇等體制改革等,都是高教參與整體社會建設的具體動能。

臺灣地狹人稠、缺乏天然資源,最大資源就是國民智能活動及創造力;毋庸置疑,勤奮的人民及拓展商機的企業等共同創造今日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優質平等的教育體系就是最大支柱。1994年教改廣設高中及大學等,「高教量」獲得發展普及,然因分流教育及升學制度等未能落實配套而使得「高教質」沒有等觀改善及提升。再加上少子女化學齡人口持續減少(依據國發會111年8月22日發布臺灣「少子化」效應顯示,116學年大學學齡人口將首度跌破20萬,125學年度後維持在20萬人以下)及國際競爭激烈等衝擊,今日高教正面臨著「不改革將無以存續」的關鍵轉型期。

依據日本文獻指出OECD曾經針對未來大學發展提出4個劇本(Scenaruo)

一、開放式網絡平臺(Open Networking):大學將更具國際性,教育機關、學生、學者、產業界等密切構成網路關聯的教育合作模式。

二、資助貢獻區域社會:大學將更貢獻於國家社會需求及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

三、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大學未來勢必積極運用外國教育市場、學費等鬆綁、研究成果專利、聯結擴大產業界財政等獲得多樣化資金。

四、高教企業化:大學將由需求主導型,變革成為展開商業性教育服務及研究服務推動世界性競爭等供給主導型的經營模式。

OECD的4個劇本係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發展脈絡,統合反映各個階段差異觀點的「未來可能的角色選擇」。劇本是思考未來發展的道具,需要周密巧思的策略及行動。

在「人生100年時代」的今日社會,傳統「教育˙雇用˙退休」的3階段人生單純模式已經轉變為多元複數模式;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再生醫療等新興科技做為基礎的社會,提升高教質量貢獻社會成為國家發展的最優先課題。

高教構圖及方向是國家發展之基。精煉短中期高教改革藍圖(以120年4年2期為目標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軸責任;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60291)之同時,必須以長期性視野追求所有國民接受必要教育、發揮能力且得以享有和平豐庶社會生活,為10年後之21世紀前半時代SDGs(永續經營)奠基。

一、再建構高教學習核心:大學必須務實轉換成為以「學習甚麼」及「能夠學習甚麼」等為軸心的學習者本位高教;即建構文理橫向科系聯結,依據分流教育促使學習者都能最大程度伸啟自我能力的教育。開設公開講座、產學官合作及區域發展等「開放社會的教育課程(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是營造跨世代共同知識基礎,更是作為接續初等中等教育的未來高教學習理念。

二、健全教育研究體制及確保教育品質:大學宜摒棄自我保守主義,建立跨學院、跨大學等多元運用多樣化人才聯結,健全廣聘招多元化教師及學生(含外籍)、設置高品質教育課程、彰顯大學自我強項特色、推動多樣管理經營體制(多數大學、產業界、公共團體等聯結)等多元價值教育研究體制。政府務實評估國公私立大學角色分擔及因應人口區域分布執行統合必要性,促進各大學自我責任覺醒的重要性;再者,督導大學確立教學經營指針、具體化學習成果及積極公開教學資訊等確保教育品質。

三、強化18歲學齡人口減少學習需求:最大限度經濟資助所有學生完成國民高教學習目標;確保即使進入社會,國民依然能夠擁有持續學習的高教學習機會。強化學生適性發展評鑑,在適當教育階段分流成長教育需求,避免具技能興趣及能力的學生「為讀大學而讀大學」,淪為升學主義教育的犧牲品高素質國民是高品質國家社會的基礎,多元能力國民更是國家發展的動力。

四、確立「人才好循環」制度:培育貢獻區域發展及社會需求的人才是高教的使命。面對知識社會的需求,高教機關唯有積極展現自我特色及強項等獲得社會認同及理解。在培育人才多元層面,積極與產業界等協同達成聘僱及勞動等教育性目標,發揮回饋社會的「人才好循環」制度,創造最大的教育投資效益。

五、合理公正務實高教財政改革:徹底評估各高教機關教育研究基礎經費、競爭性財源、資金及其補助分配方式。以改善弱勢學生教育經濟負擔為優先,不宜採「一律性」的平頭補助,更應該針對經濟特殊差異性務實協助。國公私立大學資源落差嚴峻,縮短高教資源落差現問題已經成為大學健全經營最迫切課題。必須調整或變更「頂尖大學」或「高教深耕」等浮華不實的競爭型寡占補助計畫,改以採行嚴謹審鑑「達標進化型」(區分持續型及階段型)補助計畫,達成具體教育投資效益。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國之根基,是國家持續經濟發展及繁榮的基石;高教危機就是社會危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