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全球化的世界中,貨櫃運輸一直在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根據最近的報導,亞洲赴美的海上貨櫃運量在四月份下降了19%,而上海到南美等的次要航線運費卻出現2~3成的上漲。這個現象對國際航運業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和機遇,下面我們就詳細探討其中的原因。

首先,根據美國調查公司笛卡爾數據(Descartes Datamyne)的數據顯示,四月亞洲發往美國的海上貨櫃運輸量下降了19%,較2~3月的下降幅度有所縮小。其中,運輸量佔比超過五成的中國出發的海上貨櫃運輸量降幅為20%,比1~3月的三成下降幅度有所改善。另一個重要的亞洲出口國韓國出發的貨櫃運輸量也減少了6%。

這個運輸量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與美國市場的消費需求減少有關。在美國,零售行業的過剩庫存仍未消化,而住宅市場的前景難以預測,這都可能導致對於像傢具類和木材等的需求減少。此外,由於疫情的影響,許多企業也面臨了生產和運輸的困難。

然而,儘管亞洲赴美的貨櫃運量下降,上海到南美和中東等地的次要航線的運費卻比三月底上漲了2~3成。這種價格上漲可能由幾個因素導致。首先,隨著各大貨櫃船公司減少航次,導致供應變緊,從而推高了運費。其次,由於國際海事組織(IMO)從2023年開始實施的新的環保政策,許多船隻被迫降低速度以減少燃料消耗,這也可能導致運輸時間的延長和運費的上漲。

如果我們更進一步探討,還可以發現,主要航線和次要航線的運輸量和運費之間存在著一種有趣的相互作用。在主要航線,即亞洲到歐美的航線,由於運輸量大,船公司可以通過組成聯盟共同運營,從而降低運營成本。然而,對於次要航線,如上海到南美和中東的航線,因為運輸量較少,船公司更多地進行單獨運營,這使得它們難以吸收降速運行和其他增加成本的壓力,因此需要提高運費以維持營運。

這個現象帶來的一個可能的後果是,如果主要航線和次要航線之間的運費差距持續擴大,可能會導致航運業的資源重新分配,更多的船隻可能會從次要航線轉向主要航線。這種轉變可能會對全球航運業產生重大影響,包括可能導致次要航線的運費進一步上漲,以及主要航線的運費可能出現壓力。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注意到人民幣結匯的可能影響。如果更多的貿易開始使用人民幣進行結匯,可能會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影響,特別是可能會對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導地位產生挑戰。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可能會對航運業帶來一些新的機遇和挑戰,比如可能會增加中國和其他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的國家之間的航運需求,而減少與美國的航運需求。

總的來說,國際航運業正在經歷一個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性的時期。各大航運公司需要密切關注這些變化,並作出適應性的策略調整,以應對這些新的挑戰和機遇。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