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只缺蛋,連雞肉供給額也不足,導致價格飆漲,尤其在清明連假需求量大增的情況下,這問題更是顯而易見。根據白肉雞產業報表顯示,正常每周白肉雞入雛量為500萬至520萬隻,但因為疫情關係,加上種雞來源不順利,目前最新的入雛數僅剩下逼近400萬隻大關。產業界推估,白肉雞入雛量恐怕只會愈來愈少。雞隻的供給量不足,除了雞肉攤販喊苦連天外,由於上游供給額不足導致下游店家便當店、雞排店等紛紛漲價。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
雞隻的供給可以從外國進口及本土飼養來看。今年年初禽流感席捲台灣雞肉的兩大進口國英美兩國,當地的雞隻數量大幅下滑,導致從國外進口的雞隻數量不如以往。國產雞肉則是推測因為一月份氣溫下滑影響母雞的下蛋率,再加上一月時有高達近數十萬隻雞種死亡,導致國內飼養的雞隻數量也不如往常。
目前的雛雞數量確實不足,下游的店家餐飲雞排店、便當店在漲價,但如此的漲價雞農真的有賺到嗎?雲林養雞協會理事、白肉雞農王東淵表示,一隻雞扣除飼料、電宰、管銷、設備攤提等費用,雞農真正能賺到的最多15至20元不等,賺的淨額甚至連一隻雛雞都不夠買。儘管農委會強調,產銷雙方都有共識緩漲,不會像蛋雞漲得這麼明顯,隨著進口雞肉到位,預估四月後會逐漸恢復正常,然而下游商家會就此調降價格嗎? 筆者並不這麼認為。
從缺蛋荒變成缺雞荒,且目前仍然持續的發生,希望政府這次能正視這個問題,好好控管雞隻的供給量,將問題改善至讓人民有感,而不是用一堆預測的數字混淆百姓、開空頭支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