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前南韓總統全斗煥逝世,成為南韓政府在引進國葬制度後,首位不照國葬規格治喪的一位,現任南韓政府會這麼做的原因為,全斗煥獨裁統治、鎮壓學生運動,且從不願道歉。而那場著名的學生運動,便是在近期多部南韓電影中時有所見的光州事件。

繼獨裁朴正熙政權之後:全斗煥崛起

1979年,首任南韓總統朴正熙因長期執政,已引發國內民主浪潮支持者的不滿,最後終於在晚餐宴席中,遭時任中情部長金載圭槍殺。朴正熙遇刺之後,身為朴義子的全斗煥時任國軍保安司令官,與戒嚴司令部合同搜查本部長,受命負責調查本案,卻暗自逐步攬權,使得時任代理總統的崔圭夏有名無實。在光州事件發生前一年,朴正熙曾為了更大的政治權力,褫奪最大在野黨新民黨總裁金泳三的議員資格,引發學生不滿,展開釜馬抗爭。然而這場抗爭不過三天,便因朴正熙遭刺、國家緊接發布戒嚴令而中止,當時約有1500人被捕。而在此次事件後,全斗煥意識到民間反抗力量,已開始默默訓練特種軍隊,之後他趁戒嚴時期逮捕反對派領袖金大中,成為光州事件的主要導火線。

光州地域上的衝突與對立

光州之所以成為民主化運動的重鎮,可部分歸因於長久以來的地域對立。位於朝顯半島西南端的全羅南道,全境環繞光州廣域市,在古時是百濟,被逮捕的反對派領袖金大中便是出生於全羅南道;而現今大邱、釜山所在的慶尚道,古國時期是新羅,兩者一直有城鄉落差,朴正熙、全斗煥都出身慶尚道,地緣成為權貴的認證,朴正熙執政時期也偏向投注資源於慶尚道,使得慶尚道和全羅南道兩地之間對立明顯。在金大中被捕後,全南大學的學生對此行為強烈不滿,遂展開民主化示威運動。

全斗煥殘忍鎮壓光州事件

當時,韓國的軍事行動需經韓美聯合軍司令部同意才能出兵,但七個特戰部隊除外,因此全斗煥以「不要像北韓一樣失去民主體制」為藉口強力鎮壓,派出空降特戰部隊無差別攻擊,此舉也可說是獲得美國的默許。兩萬名特種軍人出動的結果造成4000多人死傷。

南韓民主化進程

全斗煥執政期間嚴禁對光州事件的討論,直到1985年,國會大選出現強大反對黨,使光州事件終有機會獲得平反。繼任的總統盧泰愚發表民主化宣言,反對黨總統金泳三將光州事件正名為「518民主化運動」,開始推動「歷史導正運動」,並制定特別法,使究責不受時效限制,將全斗煥與盧泰愚起訴,開始踐行轉型正義。在更後續的金大中政府時期,成立「民主化運動補償審議委員會」,2001年11月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於15年間完成對光州民主化事件的清算。

南韓轉型正義逐漸落實

「轉型正義」係指針對曾發生的大規模人權迫害,受害者要求還原歷史真相,並讓加害者受到懲罰。當今政府承擔起歷史的責任,為過去的錯誤彌補,同時為了預防悲劇再次發生,需要積極的體制改革,並透過教育層面,使人民知曉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韓國的轉型正義在反對黨的執政下與人民團結的氛圍下,如火如荼地展開,除了國家制定特別法、成立委員會彌補過去錯誤,民間死難者家屬與倖存者亦組成不同團體,致力於恢復受難者名譽、紀念他們的犧牲;例如「建立受難者紀念碑及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追究518真相暨傳承光州抗爭精神國民委員會」,使歷史上的一頁記憶延續,後世能明白,民主並非垂手可得,將民主抗爭經驗銘記在心。

台韓轉型正義之比較

根據長期投入韓國新聞報導、現為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朱立熙「台灣的1979~1987政體」的討論文,與全南大學崔正吉教授的報告,1979年時台灣與韓國共同經歷了動盪期。韓國接連爆發釜馬抗爭、朴正熙遇刺,以及全斗煥發動雙十二政變奪權;台灣恰巧在全斗煥政變前兩天發生美麗島抗爭事件。接著韓國由全斗煥掌權,進入高壓統治期,台灣則在美麗島大審期間發生林宅血案(台灣省議會議員林義雄台北住家的凶殺案),翌年發生陳文成命案,兩國同時進入受難期。

1980年代中期,兩國都因為社會力的爆發,進入人民的抗爭期,直到1987年,兩國領袖都在民意壓力下被迫民主化與自由化。韓國執政黨總統候選人盧泰愚發表「629民主化宣言」,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則宣布7月15日解除解嚴令,兩國人民終於爭取到民主的果實[1]

落實轉型正義,維護民主淨土

相對台灣而言,韓國轉型正義執行積極,主要原因是韓國人民足夠團結,對全斗煥過去暴政的態度一致。光州事件的紀錄片在韓國公開放映後,形成推動轉型正義的強大民意。在臺灣,對於白色恐佈以及二二八事件執行轉型正義還未有明確的共識,事件發生當時,社會經濟尚不穩定,一派認為當時的執政者具穩定社會的力量,可功過相抵;另一派則視其為暴政,對人權有不可抹煞的侵害,並直指元兇被神格化,也許這就是兩地清算腳步落差的原因。觀照南韓的進步,期許台灣的轉型正義能積極落實,身為島國子民,不對歷史冷漠或是政治冷感,秉持追尋真相和記憶傳承,才能維護民主淨土。

[1] 黃啟霖(2019年10月18日)。〈韓釜馬抗爭40年 台韓學者談社會力與民主化豪〉。中央廣播電台。取自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38379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