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各國疫情慘重,防疫優先,紓困也成重點。台灣防疫上半場分數領先,下半場除了防疫不破功,在積極面,振興經濟與產業升級並進;消極面是紓困疫情而休克的產業,降低無薪假與失業率。
防疫與經濟的動態修正,因應疫情再平衡,本來就很「藝術」。差別在於藝術沒做好不會出大事,而防疫和經濟的動態平衡,若沒做好,疫情擴散與失業飆升不說,甚至還會造成人民病死與餓死。
台灣民眾大概希望有很明確的規範可以遵守,希望面對疫情,一切依然井然有序,反對黨除了抨擊口罩諸多政策,也抨擊遠距教學、疾病名稱污名化、指責總統挑釁中國、示範如何炸口罩,就是看不到反對黨提出建設性的批評,或胼手胝足,共護台灣。看看各大國,哪一個國家可以拍胸脯,說自己的施政,面對疫情,可以一勞永逸?其實,都是摸石頭過河。
如果台灣防疫真的走在各國之前,那麼我們台灣就正在示範,如何跋涉防疫與經濟並重的深水區。消極面,除了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已經進行如火如荼的紓困作業外,台南市長黃偉哲也在節目上指出,銀行端雨天收傘的情況還是普遍,希望紓困可以真正落實,做企業以及就業的及時雨。
大南方大發展計畫
積極面,台灣如何在延緩疫情衝擊經濟前,抓緊全球產業佈局的時間差,做好擴大佈局,產業升級?舉例來說,中央政府提出「大南方大發展計畫」,以振興經濟擴大內需,帶動產業升級轉型。這一波計畫的重點在於:
一、融資支撐企業。
二、擴大公共建設。
三、擴大公共服務。
具體而言,若以台南沙崙綠能科學城為例,這園區的設置希望用產業聚落帶動發展,在園區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綠能產業裡所需要電子零組件、電力燃氣供應、電力設備製造,與園區內的智能駕駛產業,所需要的運具零件、汽車零件、車控電腦,就能帶動數位軟體業、電腦、塑膠、金屬製造業等,使上下游產業鏈得以相互連結,創造就業與其他相應的服務業進駐。
國際經驗,在地應用
園區開發所牽涉的環境倫理,可以參考國際經驗。像德國西部魯爾工業區的大城埃森(Essen),原本是空氣和河流遭嚴重污染的鋼鐵和煤礦城,近年來努力進行環境整治與產業再造,生活品質得到大幅改善,獲選為2017年歐洲綠色首都。他們推動全民能源轉型(沼電、太陽能、風電),一開始就規劃時就提出「污染整治」的觀念,並且立特別法,成立污染整治局,針對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污染,都有規定:噪音、飛安、國防、氣象、環保、古蹟等各層面影響評估,這樣發展近三十年下來,研究發現綠能產業的周邊區域,地力及生態逐漸恢復,進入新工業與環境、人文的正向循環。
高雄、台南園區開發與周遭有機農業的處理模式比較
同樣是,科學園區開發遇到有機農業業者的情況,高雄橋頭科學園區開發,根據南科管理局4月6日在橋頭區公舉辦的二階環境影響評估公開說明會,目前決議的趨勢是徵收「中崎有機專區」有機濃業者的30多公頃承租土地,請高市府幫有機農業者申請補償,並請台糖另尋土地讓有機農業業者承租。
台南沙崙綠能產業園區開發也一樣遇到類似的問題,但與高雄的作法不同,是將不同意徵收者劃出計畫區外。台南經發局局長陳凱凌表示,未來園區規劃時將排除有機農業耕作承租範圍,並在園區劃設20公尺寬之緩衝綠帶或隔離設施,而且園區綠地公園維護等亦保證不會使用有害之農藥及定期做土壤、地下水檢測,工業區開發不影響毗鄰農地之有機農業使用,希望能讓生態永續與產業發展能共創雙贏,而非單方攻訐,走向零和的局面。
再比較,一樣是台南的麻豆工業區,目前還在規劃階段,尚無上述園區類似問題,目前似乎走得順風順水。台南市長黃偉哲高度重視,立委郭國文也爭取將其納入中央的「大南方大發展計畫」。該地區也有台南港漧農場處於低地易淹水的問題,其實都能依預先調查、規劃克服。例如,台南地政局主任秘書陳顯道指出,因麻豆工業區為易淹水區,因此加強區內整地填土與基盤設施,提升防洪標準、建立全區下水道系統,配合水利局整治工程,規劃5公頃公園廣場兼滯洪池,塑造廠區兼生態優良環境。
產業與環保勢必整合,縮短學習曲線
綜合上述,21世紀的產業發展的趨勢,就是環境倫理一開始就規劃入園區的設計之中,才不會將無形的成本,不斷要求未來世代來償付。環境倫理嵌合入資本主義運作的邏輯當中,工業產品從一開始的設計,用什麼材質適合回收,也適合量產,就已經把後續的回收產業,也整合進去,目前的汽車生產製造與報廢回收,就是如此。這條學習曲線,從汽車發明到現在完整的回收產業鏈,至少花了100年。國際局勢詭譎,台灣或許沒辦法等這麼久。
我們必須將環境倫理與園區開發高度整合,並縮短學習曲線,激發對21世紀新工業的想像力與執行力,把握住台灣疫情相對緩和時間差,進入台灣產業的下一階段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