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會考剛落幕,我本身現在有在補習班當教師,每次聽教室裡的人在討論,無一不是以前三志願當目標,當初的我也是這樣期望:「不是第一也要有第二吧,沒有明星高中也要是間公立的吧。」但最後的結果卻不如預期。我今年大一,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然而,我並不惋惜當初沒如願考上明星高中。

     我高中念的是私立學校,一個年級只有2個班,不到100人,像這樣人數很少的學校有幾個異於普遍明星高中的特點:

     首先,人數很少,每個人能分配到的資源更多,師長能顧到每一個學生,能夠依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改善或調整教學方式,或開放個別指導的時間,學校也有足夠能力能關心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狀況。

     再來,校內競爭力相較不大,這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的優點,但就繁星制度而言,這是很好的環境條件。繁星主要看的是在校趴數,因此當一個年級人數很多(超過100人)的時候,一個趴數就會有好幾個人,這時候如果你跟別人同樣是1%,那1%的人可以填的學校科系,你就有了其他競爭者;相反地,若一個年級不到100人,1個趴數就只會有一個人,不僅全年級約1/3以上的人都可以用到繁星推薦,你也不會有相同趴數的競爭者。

     繁星制度的概念有點像:「如果你認真準備高中三年裡的每一個考試,就可以允許你在最後學測時多出一點差錯。」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不公平,但我認為只是每個人學習方法不一樣罷了,關於學習,有人上課時聽完就會了,有人考前唸個10分鐘就會了,而有些人要從頭就開始努力,才能與他人競爭,這樣的人就適合使用繁星制度,而我就是一個例子,若不是這樣,我現在也不會在理想的大學。

     繁星制度本來是用於幫助偏鄉或弱勢學生擁有相同的機會和他校競爭,這樣也許會產生濫用的嫌疑,但實質只是不同學校有好有壞。明星高中有較好的資源、較大的競爭力,能承受那樣的競爭力的人,就可以在較多的資源下學習,習提早習慣競爭力的激烈,並生存於其中;反之,私立學校或其他較小的學校,能提供較多的關注力給學生,承受不起競爭力的人不會因競爭力過大而喪失學習的熱忱,沒有那麼聰明但願意慢慢努力的人,可以用繁星制度來獲得相同的競爭機會。

     高中會想要念到好學校的人,相信大學也是如此,而在明星高中聚集的是從四面八方來的第一名,要在其中脫穎而出並不容易,有十全的把握能在那樣的競爭力下存活下來,當然是選擇去使用較好的資源,但如果在那樣的競爭力下,喪失信心,失去了對學習的熱忱,最後大學卻考得不好,那高中的輝煌還有什麼意義嗎?將孩子推去明星學校,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長遠來看,評估不同學校的好壞,怎樣的選擇對之後的升學才是有幫助的,若一昧的事事求好,反而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